窃明【全本】-22
匿名用户
06月02日
次访问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4节新兵

天启五年十月二十二日,长生岛。

训练场的观兵台上是一群头戴红缨凤翅盔的军官,他们的胸前带满了曾经获得的勋章。观兵台下,一队队头戴铁盔、披坚持锐的士兵排着方方正正的战阵,高踢着腿齐步走过。每个方阵走过观兵台前,带队的队官就会拔出佩刀,按照泰西邓肯传授的姿态在刀刀上轻轻一吻,然后把它高高地竖直举起。

队官会一直高擎着军刀,直到通过观兵台正前时才会把它向着观兵台方向用力虚劈到水平方向,同时扭过头高声喝道:“大明第一强兵——长生军向您致敬,大人!”

军官身后的四百多士兵也会随着这虚劈的动作而齐刷刷的向观礼台看去。经过赵慢熊身前以后就继续向前望去,伴随着一丝不乱的军靴踏地声,雄赳赳地从观兵台前走过……

观兵台上的军官簇拥着正中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救火营代营官贺定远、磐石营代营官杨致远和加衔参将赵慢熊。黄石离开前提升赵慢熊为加街参将,让他暂时负责管理自己的直辖部队和直属领地。之所以让赵慢熊当这个加衔参将,第一是因为赵慢熊还是黄石最信任的人;其次是因为黄石出发的时候以为他很快就能回来,觉得不会需要赵慢熊负担什么需要决断力的工作;最后一条理由是赵慢熊是一个能上能下的人,黄石走的时候已经和他私下说好了,一旦回来就要把赵慢熊的加衔参将扒了。换作其他人黄石就有点不好意思这么干了。

赵慢熊他们都还没到三十岁,但这三个将军都把脸绷得紧紧地,嘴唇也闭得紧紧地,除了他们竭力营造的一种老气横秋的神态外,所有的长生岛军官都会在阅兵式上感到一阵阵的震撼。即使是赵慢熊他们这些有过很多次经验的高级军官也毫不例外。

私下里贺定远曾说过:“看阅兵式是让我兴奋地事情,每当官兵喊那一声杀时,我都恨不得能和他们一起喊;每当看着他们一往无前地从我面前走过时,我都感觉胸中的豪气充盈得几乎要冲出来。”

长生岛的阅兵式是黄石和邓肯共同研究出来的,除了现在举行的白日阅兵外,阿道夫·邓肯还独力设计过一种夜间的火炬游行,他甚至还为这种阅兵式专门设计了配套的高腰齐膝靴、黑军服、黑披风和火红臂箍。

看小队彩排时,黄石暗地里也承认邓肯的火炬游行有很强烈地视觉效果。但为几千官兵准备全套行头实在太贵了,而且火炬和油脂也不便宜。所以最后夜间游行的主意终于还是放弃掉了。

黄石费力气搞阅兵式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官兵的荣誊感。除了军官以外,参与阅兵的士兵也有很好的反应。激昂的军乐、齐整的队伍和被瞩目的感觉对提高士兵的归属感和荣誊感都有不错的效果。

今天的阅兵式是为了庆祝又有四百名步兵新兵完成基本训练而举办的,这也是计划里最后一批应该完成训练的士兵,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选锋营的老兵。这四百士兵将和四百名长生军老兵在岛上完成协同训练,等这八百名步兵形成两个有战斗力的部队后就会补充到章明河手下去——本来按照黄石计划这早就该完成了。

计划没有完成并非是赵慢熊或者是其他长生军官的责任。自从黄石走了以后,监军吴穆就一直尝试复原几种传说中的军阵。从很早以前开始,吴穆就对三国演义诸葛武侯的八卦阵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八卦阵所附加的眩晕、混乱、幻觉效果更让吴公公垂涎不已。

过去黄石总在岛上呆着,那时前镖师自认插不上话。这次好不容易黄石不在了,吴穆就认为学以致用的机会到了。至于剩下的几个人,吴穆在心里偷偷给他们扣上了不同的帽子。赵慢熊是“狗头军师”,贺定远是“匹夫之勇”,杨致远则是“种地农民”。

吴公公认为自己一直跟在黄石身边,显然能高屋建瓴看待问题,起码比狗头军师、无谋匹夫和老实农民强。他把三国演义又反复看了很多遍后,吴穆就缠着赵慢熊他们让他来操练自己理解地“九宫八卦阵”……

阅兵式完成了,赵慢熊就下令准备演习。这次的演习会由复州战役后训练出的第一批新兵表演。他们已经和老兵共同操练了两个月了,其中的佼佼者已经很是像模像样了。用刚完成整个训练过程的新兵进行演习不但可以观察各队状态,还可以给今天这批刚走出新兵营的士兵做一个不错的示范。赵慢熊下达了命令后,心满意足地长出一口气:“虽然晚了一些,不过总算是就要完成了。”

他身旁的杨致远闻言轻笑了一声,然后小心翼翼地低声抱怨了一句:“幸好吴公公最后泄气了,不然大人交待的工作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就是,幸好如此。”贺定远的耳朵一向很尖,他听到后也大声赞同。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和吴公公一起喝酒,但他们普遍都认为自己比吴公公更擅长军务:“到时候大人回来一看兵没练好,肯定又要把气出在我们身上,弄不好还要按照失职条例打我们军棍。嗯,某听说吴公公还在写一本兵书,哈哈,某以为……”

赵慢熊和杨致远一起厉声喝道:“住嘴!”

……

最后一项演习是实弹演习,参与这次演习的五十名新兵是按照每队五兵的标准从救火、磐石两营集中起来的。复州之战后加上归队的伤兵,长生岛还有三千多步兵老兵,黄石除了抽调了一批精英到教导队去以外,把剩下的老兵分摊到了包括选锋营在内的三个营内,所以这两个野战营每个队都有二百名左右新兵。这次每个队官都为最后的这项演习派出了他们手下最好的新兵。

独孤求也是这五十名士兵中的一员,几个月前他刚到新兵营时正好被分配到宋建军教官手下,所以独孤求进行基础训练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根据长生岛的军法条例,教官无故殴打士兵会被处以极其严厉地处罚,但宋建军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他从来没有在训练时间以外找过独孤求的茬……

只是在训练场上的时候,宋教官的眼睛在观察独孤求动作时,永远比最饥饿的老鹰还要敏锐十倍。独孤求再细微地失误、迟滞和不规范都会被宋建军立刻指出来,然后就是一顿绝不会比条例多一棍或是一鞭的毒打。如果只是毒打也就算了,问题是宋建军的毒打还从来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医每次检查独孤求的伤势后都会下一个“较严重的皮肉伤,但可以继续参加训练”的评语。

经过宋建军半个月的调教,独孤求踩鼓点就踩得和三个月的士兵一样好了,到了一个月基本训练快结束的时候,别的新兵队的教官偶然看见独孤求的基本技术动作时,都纷纷称赞说他这些动作几乎能比得上一年的老兵了……就是此时独孤求仍然承担着他所在新兵队一半左右的毒打。

自打离开了新兵营以后,独孤求就好像一下子从地狱升上天堂。他被分配到了救火营甲队,在他的步队里,每个军官都夸奖他的动作规范、对军官服从度高、对技术动作学习快——从来不用教第二遍。

这次队里推荐士兵的时候队官第一个就点了他的名字,无论是他的队官、队副,还是把总、果长都对独孤求抱以热望,希望他这次能在演习中为队里争光。

五十名新兵戴着长生岛标淮的步兵战盔,那种顶部圆溜溜的长护颈头盔,每人身上也都披上了一套标准的铁鳞甲(现在因为盔甲进一步缺乏,新兵不再发铁甲而是躲在方阵中)。他们排了一个十人宽、五人厚的小矩形队形,每列都是来自同一个步队的士兵,每个排头兵也都是他们队中最优秀的士兵。

独孤求昂首挺胸站在战阵第一排的左手第一个。他知道远处观兵台上的大人们正在看过来,几千在观兵台后面排列整齐的士兵也在看过来。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让独孤求一个劲地冒汗,他感觉自己的身体都僵硬地不听使唤了。虽然独孤求一直告诫自己要冷静、要镇定,但他全身还是不由自主地颤抖。

紧张已极的独孤求感觉自己根本无法执行好命令,这种担忧更让他焦急得五内俱焚。随着等待的继续,独孤求连呼吸都开始变得不均匀起来了……直到他看见一个军官领着旗手、鼓手和辅兵队大步走来……那军官的体型和步伐姿态一下子让独孤求停止了呼吸,窒息的同时他还涌起了一股恐惧,这种恐惧更带来了几乎让人呕吐的恶心。

大步走过来的军官正是宋建军,独孤求这样的精英新兵把他的眼光养得太刁、太高,在这个主要目标消失后,宋建军的注意力重新分散到其他人身上,突然发现自己在新兵营看谁的动作都不顺眼……宋教官训练出了一队又一队的高质量新兵,各种荣誉如同雨点一样落在他的身上,来自上峰的口头赞扬和书面记功几乎把他淹没。

现在所有的队都抢着要他宋建军训练出来的新兵,教导队的各级领导更把他视为这批培训教官中的千里驹。当赵慢熊下令准备压轴的实弹演练后,教导队毫不犹豫地派出了队里的第一流教官——宋建军。

明军传统中最让黄石深恶痛绝的就是“兵为将有”模式。当然,他黄石手下的官兵无疑是他的私有财产,可他决不允许手下的士兵为军官所有。毫无疑问,黄石也知道宋朝的那种“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有多低效。

为了打破这个传统封建壁垒并且不造成负面影响,黄石一直在长生岛推行抄袭自未来的军衔制度——就是官兵都要无条件服从更高级的军官,除非有更高级的军官明确下达相反命令。在黄石的努力下,长生岛的军事命令已经完成了标准化,而教官、新兵营等制度和频繁的军官平调也是为了避免士兵私有化。

为了保护军官和功勋老兵,长生岛严禁官兵在战场佩戴勋章。不过现在是演习,所以宋建军就把自己的勋章统统带上了。他头顶军官的红缨凤翅尖顶盔,斜披大红地斗篷。脚下是黑靴、足胫甲,腰系虎头皮带,胸口一堆明晃晃的勋章耀得人眼花。其中最醒目地就是那枚三级卓越勋章。黄澄澄地大铜牌总是被宋建军洗刷得一尘不染,他的未婚妻还亲手为它另作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大宽条绶带,这条私制的绶带用掉的丝绸可是花了宋教官大半个月的口俸。他自然更是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佩戴勋章地机会。

宋建军目光划过时,如同看到毒蛇的青蛙一样的独孤求感到全身都麻木了。他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几乎停跳。从这一刻起,他身体也不抖了,冷汗也不流了,观兵台上是不是有大人物在看着独孤求也不在乎了。他像在新兵营时那样全神贯注地听着宋建军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了一个音节。

首先是长生岛特有的任务简报。宋建军手臂向着身后挥动了一下,六百米外邓肯已经带着炮队做好了准备:“正前方有敌军的炮兵在持续轰击我军纵队,为了防备可能存在的敌军掩护部队,我队将冒着炮火缓步前进以保存体力,最后以勇猛的白刃突击一举摧毁敌军炮兵。”

说完后抱着演习器材地辅兵们就走了过来,把家伙们递给参加演习的士兵们。等辅兵散去后宋建军就转身面向炮兵的方向站好,他深吸了几口气,使劲挺直了胸膛,左手扶住自己的腰刀刀柄。方手向前沉重地一指:“前进。”

邓肯看到这队士兵随着鼓点开始迈动脚步后,也奋力挥舞了一下手臂:“点火。”

两个炮组闻令开始射击,炮弹呼啸着向远方的步兵队飞去。几乎就在炮弹出膛的一瞬间,炮组成员就开始有条不紊的再装填工作。炮组把总和观测员也镇静自若地开始观测起了炮弹落点。

冒着炮火缓步保持队形前进是长生军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刚开始是让士兵站成队形听着炮兵放空炮,等他们适应了炮声后就要练习在空炮声中行进,最后当然是在实弹中行军和队形变换了。

当然,在进行这种训练中炮兵绝不会故意往自己的步兵身上开炮,他们会让炮弹从军队上方或左方飞过,这种训练的目地就是要消除士兵对大炮的畏惧心理。黄石一直担心有一天会面对后金的大炮,虽然这个担心迟迟没有成为现实,但反炮兵训练也始终没有停过。

今天宋建军带着的这批新兵反炮兵训练才刚开始一个月,总共也没有过几次。他们走了两百米后,邓肯的炮兵也调正好了落点,一发发炮弹不断从他们头顶和两旁尖叫着飞过。旁观地军官们都饶有兴趣地注视着他们因为紧张而变得有些僵硬的动作,观兵台上的三位游击将军脸上也都露出微笑。

贺定远有些惋惜地评价道:“到底还是新兵,这么远的炮击就开始有影响了。”

“才一个月的反炮兵训练,这样就可以了。”杨致远微笑着反驳了一下。目前为止大部分新兵腰还是挺直的,目光也笔直向前而没有游移。他又盯着领头的宋建军看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这个宋教官很不错。行进节奏掌握得不错,军官的气势也保持得很好。”

步兵很快就行进到距离炮兵二百米左右了,控制炮队的邓肯也变得有些紧张。今天的演习计划还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他亲自来到一线指挥。邓肯轻轻点了点头,他的传令兵严肃地说道:“遵命。”

然后就掉头对着两个六磅炮炮组高声叫道:“跳弹射击。”

两门六磅炮在命令声中连续压低炮口,在完成炮长要求的角度后装填也几乎在同一时刻完成了。这两个炮组是长生岛最配合默契的两个炮组,也是射击最精确的两个组。

炮弹落地后随即向着步兵们的方向弹起,高速旋转着的炮弹发出刺耳的啸声,从步兵单薄的战线上冲过。

这两发炮弹掠过士兵头顶时,不少士兵都忍不住做出些许躲闪和弯腰地动作。以前的反炮兵训练中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事故。虽然两个月没有事故,但这些新兵也都听说过炮弹冲入人群时的威力。长生岛进行反炮兵训练以来,死于事故的士兵已经有近五十人了。那些被炮击伤而没有死亡的二十多个幸运儿也几乎都进行了截肢手术——在没有抗生素的长生岛,不切除被炮弹打烂的伤处就必然会死亡。

这些训练事故中,最大的一次误伤造成了近二十人伤亡。今天赵慢熊让邓肯亲自负责操炮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

又一次的跳弹冲着宋建军飞过来了。作为经过多次反炮兵训练的教导队的一员,宋建军仍保持着单手扶刀的姿态,右臂有力地在空中挥舞着。他圆睁着大眼沉稳地领头走着,脚下的步伐没有一丝的变化。炮弹呼啸而过时带起的风吹动了宋建军的胡须,不过他仍然把腰挺得直直的,眼皮都没有眨动一下,如同一只西伯利亚大熊那样地走着、如同巨熊走向海豹时那样从容镇静——不过是炮弹而已。

当初反炮兵训练发生几次事故后,就曾经有人建议黄石中止实弹演习,单纯用空炮练胆就好。当时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军官的赞成,因为大家都觉得辛辛苦苦练出来的兵死在自己人的炮火下太冤枉了。等到有几个军官被炮打死后这个呼声更是高涨,毕竟炮弹实在不长眼睛,损夫军官让黄石的几个手下心疼得很。

对此黄石追加了两项新的条例:首先是死于训练事故的官兵抚恤视同阵亡者;其次是扣导致事故的炮兵官兵的薪水。但中止实弹演习这项提议本身被断然拒绝了。

“我军在训练场上洒下地每一滴血,都是为了让大明王师无敌于天下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这句话在黄石死后被刻成字,贴在北京军官学校的墙壁上,当然……其中“大明”两个字被从这句话中抹去了。

几百年后,这句话又被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收录入他们的小学课本,这些国家借此控诉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者、他们的骄傲狂妄和不可一世……

独孤求始终战战兢兢地跟在宋建军身后,对眼前这个魔鬼的恐惧让他对炮弹和身边的同伴都视而不见,一直进入了距离炮兵不到三十米的地方,宋建军猛地停住脚步。用尽全力把右臂向前挥去:“突击——”

独孤求想也不想地抱着发给自己的木桩就冲了过去,他被分配了一个堵炮口的工作……

二十米……

十五米……

在正常反炮兵训练中,这也就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但今天邓肯看着冲过来的年轻士兵,却直接对身边炮组下令道:“占火!”

在独孤求面前不过十米,炮兵毫不犹豫地把火把伸向火门。这个新兵在听着背后催促的鼓声,脚步一瞬也不曾停留。他毫不犹豫地把怀中的木桩举过头顶,按照标准的技术动作把它向炮口插了过去。就在木桩即将抵达目标前,独孤求前方的炮口喷出了火光……

震耳欲聋的巨响和耀眼的火光让独孤求几乎昏了过去,过了很久他眼前还是一片漆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晕头胀脑中独孤求感觉自己手脚好像被人抓住了,那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更强烈了,眼前的星星也变得更多了。身边似乎还有人在兴奋地大喊。

“这是我的兵,是我的队的……”

昏沉沉中,独孤求终于把喊叫的声音辨认出来了,这肯定是他的队官王启年。

观兵台上的赵慢熊、贺定远和杨致远此时都在鼓掌。演习的最后一炮是空炮。那个勇敢的新兵倒下后,邓肯就宣布演习结束了。救火营甲队立刻就涌了上去,这次演习如果是老兵那倒也没有什么,但参与者都是三个月的新兵,所以那个兵算是给他们队挣足了面子。救火营甲队学习邓肯教授过的方法,喊着一、二、三把独孤求扔到了空中,然后抬着他炫耀给其他队看。甲队队官王启年满脸都是欣喜和得意,这次上峰的表扬和记功他肯定有一份不说,就是向其他的队官吹牛也有谈资了。

……

天启五年十月底。

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发紧急塘报给朝廷、辽东督司府和全东江镇,他首先报告东江本部和右协面对的后金军只剩下镶蓝旗了。

其次毛文龙通报了他刚打探到的消息:努尔哈赤下令七个旗的主力向辽阳集中,同时还下令每个牛录出一辆牛车和二十个手推车随军出发。毛文龙由此预计后金将出动一百六十个牛录,一万五千左方披甲兵,加上无甲兵共四万到四万五千军队攻击辽西走廊。出兵的具体时间毛文龙认为将是天启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原本历史上,毛文龙提前两个月在东江塘报里预告后金出兵四、五万军队向辽西,时间是天启六年正月十五日。努尔哈赤出兵的准确时间是正月十六日,和毛文龙预告的时间有一天的误差。关于后金兵力辽东督司府给朝廷的报告是“虏众四万”,大明兵部事后的统计是“约五万之数”。)

天启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东江镇本部在发出塘报后下令戒严。

十月二十七日,东江镇右协陈继盛下令动员戒严。

二十九日,东江镇左协各部先后下令全体动员、领地戒严。

……

山海关的辽东都司府。

关宁五总兵之一的杨麒抱着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大腿,已经是声泪俱下:“高大人,野地必不可战,关外必不可守啊!”

从高第奉命经略辽东开始算还不到一个月,而他到这山海关则才是第三天。

杨麒见高第满面愁容没有立刻答应,就又哀求道:“高大人,让儿郎们撒退到关内吧!”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5节诏狱

天启五年十一月初一,京师。

上次预备面圣时闹得那番变故让黄石疑神疑鬼很久,听见的那几个词更是让他心惊肉跳了好几天。黄石隐约记得天启是夏天掉水里,着凉以后就病死了。如果木匠皇帝这次是冬天掉冰窟窿里的话,那想来是更没有活路了。

不过等过了好几天看到京师一切平静后,黄石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最后总算找到机会打听到宫里的消息,原来那天只是一个太监掉到冰窟窿里淹死罢了。比较麻烦的是这个淹死的太监一向比较得宠。天启皇帝御宇多年,内外廷都早知道“上厌女色”,多年来深得天启宠爱的都是些小太监。

比如这次淹死的小太监就是其中之一,姓李,宫中人称“李小姐”。这个太监在冰面上凿冰钓鱼,不幸掉进去了。只是李小姐几年来一直甚得天子之心,以至类似“李小姐染病不至,则举宴不欢”这样的纪录比比皆是,所以天子很伤心,一下子没有了接见黄石的心情。

以黄石的现代人心理,这种事情虽然是彻底的“人各有志”,但似乎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光彩的事情。至于天启喜欢打木匠而不喜欢到朝堂上当内阁的摆设和蜡人,黄石反倒觉得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明末士大夫的标准却和黄石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他们对天启不肯枯坐一天看内阁扯皮很不满意,但对皇帝好男风却觉得没啥了不起的,甚至……似乎还有点隐隐赞同。

“上不近女色”,“君王不爱倾国色”,这些充斥在黄石耳边的对天启的赞扬,让他越琢磨越不是味。似乎在明末臣子的眼里,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喜欢漂亮女人是昏庸无道,但是喜欢男子就是阳刚君子之风。这是什么逻辑呢?

黄石猜这是因为明末文官集团整体好男色,例外者百中无一,所以不得不拼命美化这种风气。最后就把男色硬生生地拔高到了人品高尚、风流倜傥和君子洁身自好的高度上去了。比如在此时的北京,妓院一般都是平民才去的下流场所,而绝大部分官员都要去找相公。明朝的秀才们游学时为了附庸风雅也都是带书童而不是使女,当然,书童比使女更适合跑腿、干体力活儿也是一个方面。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地根源还是在明太祖身上,他显然是担心有些贪官会利用女人行贿或纳财,所以他颁布了命令,规定官员出外做官时不许带老婆,也不许嫖娼。这个规矩在明朝执行了几百年,产生的影响大概是当年明太祖始料不及的。

等出了天启这么一个放着后宫不去使用的天子,上下百官自然是心怀大畅,顿生“我道不孤”之感。“不近女色”是天启朝朝臣对皇帝的主要歌颂方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大臣们均不提让朱由俭出京就藩的事情。到了天启五年后,百官基本都已经视朱由俭为皇储,并有人提议仿历代皇太子例,为朱由俭开詹事府或请先生讲学。

黄石并不是很希望朱由俭能够登基。这个末代皇帝给黄石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他感觉朱由俭内心希望自己能像祖先朱洪武一样来治理这个国家,但可惜他没有朱洪武那样的本事,又多喜用眼高手低之辈,说白了就是没有识人之明。但这并不是黄石能干涉的事情。朱由俭承续大统已是中外之望。而且……历史毕竟已经略微改变了,或许天启能再多活些年,等他更有家族责任感后,也说不定就肯捏着鼻子找个女人,为大明王朝、也为他自己生个继承人了。

或者天启熬到朱由俭的儿子诞生,那说不定就是侄子嗣承大统。以黄石想来,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天启估计会选择孙承宗做托孤之臣。而没有了天启皇帝撑腰,魏忠贤也就是类似一条狗罢了。

不过有嘉靖的前车之鉴,说不定大明臣子会被历史重演的想法吓个半死,担心又来个“大理案”。

黄石最后发现自己这都是空想。这种事情根本就是老天爷才能解决的问题,自己成天瞎想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三天前得知熊廷弼最终还是被天启皇帝勾决后,黄石就一直在驿馆等着魏忠贤的信使。直到今天下午宫中派来太监给他带路去天牢,黄石取出一个布包就跟着那太监一起走了。这个布包装着些纸,黄石常常自感拙于谋划、战略,所以黄石也打算趁这个最后能见到熊廷弼的机会,向他请教一些大局方面的问题。

进入诏狱后,那太监把手令交给了看守,然后笑嘻嘻地对黄石说:“厂公交待过了,黄将军要说得都是军国大事,小的们是不可以听的。”

那太监说话的时候,诏狱的锦衣卫们已经看过了手令,他们也站在一边频频点头,等太监说完后就有一个锦衣卫官兵拿起了钥匙盘,做了个请的动作:“黄将军请随小人来。”

黄石点了点头,解下佩剑交给旁边的看守,跟着那个锦衣卫向走廊深处走了进去。

长长地走廊两侧都是诏狱的牢房,几百年来,这里面关的犯人和犯属个个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般的小角色是绝对不会有机会坐锦永卫的大牢的。而在这些人物里,不知道有多少都复辟成功,天恩起复、再世为人,所以诏狱的看守们是绝对不敢得罪他们的犯人的。

黄石的目光从一座座监牢扫过,所有的房间都收拾得很干净,牢门外面甚至还挂着干净的窗帘。在这里面也没有什么腐败的气味,更不要说什么恶臭了。相反,黄石还闻到了一股新鲜的干草气,显然诏狱的看守还是经常为牢里的犯人清洁地面的。

前面的锦衣卫在一座牢门前停下了脚步,他轻轻咳嗽了一声,问道:“熊先生可在?”

这语气客气得根本不像是在和一个死囚说话,相反倒似是在给长辈问安一般。黄石见状心说:“看来诏狱的锦衣卫打定主意,不见人头落地绝不得罪任何一个人。”

其实黄石还是误会了这些锦衣卫。他们打定地主意是:即使看到人头落地,也绝对不得罪人。能进诏狱住上几年的人,个个都是在外面一跺脚地面都要晃几晃地主。他们这些锦衣卫虽然是天子亲兵,但说到底还是小人物。如果真得罪了快死的人,难保这人没有什么门生、故吏还能给他平反鸣冤。比如这个熊廷弼当了几年的辽东经略,就算不能给自己翻案,只要他某个有权的朋友存心要替他整整锦衣卫的小兵,他们这些没权势的看守还是受不了地。

半天没听见里面有人吭声。那个锦衣卫又客气地低声叫了两次,就轻轻回过头冲黄石吐了吐舌头:“只有奉钦命审案的官来提人过堂,并且犯人死活不出来时,我们才能硬闯牢房。他们毕竟都是有过功名的大人啊。”

黄石凑前一小步。用同样的低音问道:“这位兄弟客气了。可是我能不能自报家门,求见熊先生呢?”

“当然可以。”那个锦衣卫飞快地答应了。他固然不想得罪熊廷弼,但也更不想得罪黄石和魏忠贤。现在看黄石自己把难处揽过去了,他心里当然很高兴。那个锦衣卫说着就后退了几步,恭敬地说:“黄将军请。”

黄石整理一下披风,迈上两步立正在熊廷弼的牢门外,隔着幔布就是恭恭敬敬的一个深躬。他拱手行礼的同时朗声叫道:“小子黄石,求见熊先生。”

这句话说完以后,躬身垂首的黄石就听到周围几个牢房中传来了窃窃私语声。这些年来黄石的名声也很响亮了。皇帝和内阁这些核心成员能看到黄石的奏章和原始记录,所以还觉得他的战果是在可以想象的范围内。但其他一些与战事无关的官员很少有机会了解内阁的机密文件,所以他们的消息来源就是小道消息。迄今为止市面上流传的故事要比黄石上报的八百破六千更神奇的多。

比如南关之战就被哄传了一营败三旗,至于这次地复州之战,黄石在自己的奏表里很坦率地谈到了中计的问题,并提到了当时和他一起的辽南东江各部。但在街头巷尾的流言中,这些友军当然都被黄石的崇拜者忽略掉了。既然上次南关是一营败三旗,那么这次当然就是两营破六旗了。

黄石的这些事迹在说书先生的口口相传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这些事迹里中伏、中计者都被说书先生修改成了莽古尔泰。这个倒霉蛋作为两次战役的参与者,上次黄石献上的大旗、金盔被天启下令在御街上展览,所以莽古尔泰已经成为了北京人民口中的笑柄,现在人人都知道莽古尔泰是个着名的笨蛋。这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曾被莽古尔泰打败的东江各将也受到了加倍的鄙视,即使他们是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失败也没有用。其中也就是张盘英勇殉国才没有被挖苦上几句。

熊廷弼的牢房中开始也传出了一阵稻草梭梭声,但片刻后还是没有听到有人说话。黄石也不多等,当即又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小子——太子少保、同知都督、世袭辽东都指挥使、东江镇左协副将黄石,特来此伏乞熊先生一晤。”

周围更多的牢房中都传出了议论声和低声惊呼声。这些人确认了黄石的身份后,就有不少布帘纷纷抖动起来,被掀开一个个缝隙。后面有无数道眼光投射出来,紧紧地在他全身上下盘旋。

黄石还保持姿态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但也能感觉到这些徘徊在自己周围的热切视线。他的余光还注意到有些躲在布帘后的眼睛饱含好奇和羞涩,那些眼睛的主人闪动着长长的睫毛,拼命地打量着这个传说中战无不胜的名将。

这时熊廷弼的牢房中也传出了一声长叹:“进来吧。”

“小子谢过熊先生了。”黄石隔着布幔回了一句,然后挺直了腰,侧过身让开一条小路让那个锦衣卫过来开牢门。

锦衣卫过来开牢门的时候,黄石的目光在周围的牢房上扫了一圈,发现周围已经到处都是眼睛了。女性中一些胆小地还象征性地躲闪了一下,但大部分还是不放过这个近距离观察“明星”的机会,她们纷纷用布挡住脸,勇敢地和那些男犯人一起看过来,对黄石的视线也毫无躲闪。

这时那锦衣卫已经打开了牢门,他转身对着黄石笑道:“黄将军,请进。”

黄石走过那锦衣卫身边的时候,在他耳边轻声道:“这位弟兄,能不能给我上壶好茶。我一会儿出来再谢。”

那锦衣卫心知黄石不愿意当着这么多眼睛掏钱,就微笑着说道:“好的,黄将军稍坐,小的一会儿就送茶过来。”

说完黄石就撩帘而入,把无数道目光一齐挡在外面了。

一个还算宽敞的单人牢房,对面的墙壁上开了一个透光地窗户,窗下有一张木扳床。床坐落在地表除潮用的干草上,上面还放着一个小小的桌子。曾经的辽东经略熊廷弼盘腿尘在床上,身穿一身破旧的白布衫。过了这么久的监牢生活,熊廷弼的发髻还是梳拢得甚为齐整,他双臂悠闲地搭在床上的小桌上,正目光炯炯地向着黄石看过来——就如同他们上次见面时地那种目光一样。

踏入牢门之后,黄石向前挪了两小步就站定了。他好似没有看见熊廷弼的坐姿一般,双腿并拢就又是深深一礼:“后生小子,见过熊先生。”

熊廷弼哈哈大笑起来。他连拍了自己的大腿两下,直拍得噼啪作响:“黄将军,你是朝廷二品大员,吾不过一个待死之囚,可当不起你称呼‘先生’这两字。”

黄石也不以为忤。他抱拳道:“熊公……”

不料他又立刻被打断了,熊廷弼再次大笑着说道:“也当不得一个‘公’字。”

黄石被噎了一下后,一下子也没有想起再说什么话好,屋子里顿时就变得一片沉默,熊廷弼见状冷笑着说道:“黄将军尽管直呼吾为‘熊廷弼’好了,这几年大家都这么称呼吾,他们中大部分人的阶级可要比黄将军你低多了。”

如果仅仅看熊廷弼的坐姿和他的口气,那黄石简直认为他是存心要和自己吵一架的。不过幸好黄石知道熊廷弼不是这么无聊的人,他既然让自己进来就一定是愿意和自己说些什么。而且石也确信熊廷弼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更有满腹地抱负没有来得及施展。

黄石想着想着就站直了身体,脸上不但没有怒容反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可是熊廷弼看到黄石嘴角的微笑更是心下不痛快,他略一沉思就又笑道:“黄将军定也知道吾明日就要上路了,所以今天想是特意来看吾的笑话的吧。”

熊廷弼把右手一摊:“黄将军请,尽管来教训老夫好了,吾就在这里洗耳恭听。”

黄石心里又是一声叹息。这熊廷弼绰号“熊大臭嘴”,多年来他因为这张嘴得罪过地人如恒河之沙,不可胜数。现在熊廷弼自知绝无活路,心中凄苦之余,这毕生的爱好、习惯自然更是尽数出笼。黄石明白自己今天这算是正好凑上门来给他骂了。

“晚辈小子,有些军务之事不甚了了,特来请教熊翁。”黄石脸上仍然是一副谦恭的表情,他平淡地紧跟着说道:“如果熊翁有什么未了事,小子也愿意代劳。”

“哈哈——哈。”熊廷弼又爆发出一阵狂笑,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笑的事情一样,人都前仰后合了。他笑了半天才勉强止住声音,脸都已经变得通红了,朝黄石戟着一根手指,一边咳嗽一边大声问道:“你一个边镇武夫,能替老夫代劳什么?你睡醒了么?”

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一声叫唤,原来是那个看守送茶来了。黄石转身接过了托盘,上面有一大壶热茶和两个茶杯。

——千古艰难唯一死,熊廷弼这位一代名臣,在这家破人亡的最后时刻,终于也有些微微失态了啊。竟会如此对待我一个晚生后辈。

——在熊廷弼的仕途中,最器重他、信任他的就只有万历了。万历皇帝生前尽力为熊廷弼遮挡风雨,等万历一死,熊廷弼也就是穷途末路了。

黄石一边琢磨着自己的心事,一边客气地把托盘捧到了熊廷弼的桌子上,然后又向后退开一大步:“熊翁,显皇帝待你如何?”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6节智勇

当年努尔哈赤赢得萨尔浒战役之后,万历火线提拔了熊廷弼经略辽东,在熊廷弼的治理下辽东边军迅速恢复了元气。熊经略着重于培养军队的野战能力,他主持辽东军务期间,顶住了军方和朝中的压力把各营拆散,并奏请皇帝从全国各地抽调边军来辽东作种子部队。

经过一年多以后,努尔哈赤对辽东的袭扰已经基本被制止,明军还在部分地段展开了反击。比如当时的定辽右卫的守将毛文龙就收复了边墙内数座堡垒,并受到熊廷弼的通令嘉奖和保举。毛文龙正是这段时间逐渐在辽东人中间树立了很高的声望,后来组建了东江军。

熊廷弼还厉行经济封锁政策,软硬兼施地迫使蒙古各部落中止和后金政权的贸易。泰昌元年六月,努尔哈赤出动全军进攻沈阳,其先锋三日内被熊廷弼在野战中连续击败两次(这是萨尔浒战役后,明军对后金中央精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野战胜利),就又灰溜溜地退回赫图阿拉去了。蒙古人原本是墙头草,看到明军已经呈现出转守为攻的态势后,也纷纷断绝了和努尔哈赤的关系。

但对战争所有的希望都随着万历的死亡而化作了泡影。万历皇帝生前把所有对熊廷弼的弹劾奏折都留中不发,万历临死前病重得爬不下床的时候还天天看熊廷弼的奏章,对他的要求也都立刻发放内币予以满足,以免贻误时机。

早在万历死前,朝臣们的普遍看法就是熊大臭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通过一番仔细观察,自以为是地下了个结论,认为熊廷弼也就是找皇上要要钱,闲时练练兵、修修城堡,还有就是没事儿就去和蒙古人搞点外交,这都没啥稀奇的嘛。既然不需要亲冒矢石,那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就认为他们也可以干得比熊廷弼更好,至少也不会比他差。

万历死后,得势的东林党在辽东野战胜利的形势下被冲昏头脑,他们给熊廷弼硬扣了一个“邪党”成员的帽子,把他扒拉下去了,然后……然后辽东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了,熊廷弼整训的边军也都没有了。

听到黄石的一句问话后,熊廷弼回想起万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提拔,以及当时的功败垂成,一时间竟然是百感交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了。他眯细了眼睛默默思考,喉结上下翻滚着发出咕噜声,似乎是把愤怒的咆哮声强行憋在了胸中。

“若,若是显皇帝还在,还在的话……”熊廷弼再张口的时候,他的呼吸声如同破旧风箱吹出的冷风,嘶哑得令人不忍卒闻。熊廷弼的话语也变得结结巴巴起来:“若是显皇帝再,再重用我三年,不,不,不用那么久,再给我两年时间,建虏就算不被剿灭也饿死在山中了,何至于有今日之患?何至于还要岁耗国家数百万两军饷啊?”

熊廷弼说到后面又变得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起来:“后生,当知老夫落到今日境地,并非无能,实乃朝中有奸佞陷害……”

其实黄石深知熊廷弼并不是一个完全优秀的统帅,因为熊廷弼的个人的缺陷也实在是太明显了。他似乎根本不懂官场险恶,不懂得怎么和同僚相处。所以一旦失去了万历这个靠山,在互相倾轧的朝廷上熊廷弼立刻就被群起而攻之。

当熊廷弼和王化贞分别任职辽东经略、辽东巡抚的时候,王化贞上奏朝廷,计划编组广宁军十三万兵,岁饷三百万,以确保河西之地。熊廷弼就公然反对说:若是靠王化贞掌军,必须从全国抽调精锐,岁饷千万,组建四十万广宁军方能平安无事。

后来王化贞根据努尔哈赤只有两万披甲地实力,提出以六万战兵、计三倍的兵力优势攻入河东,还气吞山海地提出“必一举荡平建虏”的口号。熊廷弼看完王化贞的军事计划后,也不提一个字意见,直接上书天启说:王化贞和他的六万战兵“必一举被建虏荡平!”

皇帝委任东林的张鹤鸣等人全权负责处理奢安之乱和建州之乱,熊廷弼就又阴阳怪气地说张鹤鸣等人全是草包,他们的本事也就是逛逛窑子、拽拽酸诗,还预言辽东、云南的官军都必然大败。

如此等等,熊廷弼最后把自己弄到遍地都是敌人的处境。而且这熊大臭嘴还每料必中,所有被他讽刺的人都确实像他所预言地那样落马。事后熊廷弼还总是得意洋洋地痛打落水狗,反复强调自己的先见之明,结果就是所有和熊廷弼共事的人都恨他入骨。

就黄石的私下意见来说,熊廷弼观察力敏锐、反应迅速、战略眼光突出、充满自信并有决断力,是一个很优秀的参谋长……估计比现任地长生岛参谋长金求德要优秀。但这个人黄石以为并不是很适合做统帅。在明末的名臣中,黄石最佩服的是孙承宗的胸怀气度、熊廷弼的战略战术、卢象升的勇武胆略。但就他个人而言,那肯定还是更喜欢为孙承宗效劳,而不是给熊廷弼打工。

不过黄石不打算浪费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因为今天黄石是来办正经事的,无论熊廷弼怎么大发雷霆,他也绝对不会和熊廷弼争论、吵架的。熊廷弼目前的反应正在黄石意料之中。他等前辽东经略发泄完了以后又轻声说了起来:“显皇帝以辽事委托熊翁,明日熊翁在九泉之下见了显皇帝,该如何向他老人家交待呢?”

熊廷弼脸色拂然,尽是不悦之色:“非吾不欲报效显皇帝的隆恩简拔,可是豺狼当道,奸佞满朝,明日日落前吾已是黄泉路上人,奈何?奈何?”

“小子方才所谓的熊公未了之事,正是此事。”黄石双手捧住头盔轻轻摘下,把它抱在左臂弯中,正色对熊廷弼说道:“小子不才,愿以公之志为己志。敢请熊公传授小子两年平辽之法,他日大功告成、奴酋授首之日,小子必亲祭熊公在天之灵。”

熊廷弼瞪着表情严肃的黄石,一会儿,喃喃地说道:“两年平辽,那说得是建奴尚未进入辽地之前。现在建奴已经成了气候,两年恐怕来不及了。孙阁部虽然志向高洁,但他长于运筹、短于军旅,吾恐其练出来的兵不堪大用。”

“熊公明鉴,小子于练兵一途略有心得,只是运用不灵。”黄石看着熊廷弼满脸的狐疑之色,顿了一顿说道:“熊公明日便非世上之人,小子不敢相欺。复州之战小子以五营兵力抗建奴七十牛录,并非大话炎炎。”

说完后黄石就又用力挺了一下胸。熊廷弼紧闭着嘴、眯着眼睛掂量着他。黄石面无惧色地看了回去,一站一坐的两个人对视着,就像两个纹丝不动的石像。

熊廷弼皱着地眉头渐渐松开了,眼睛又开始转动,他上上下下打量了黄石一番,然后缓缓收回了双手,撑在床上把自己的身体挪到了床边,跟着一声叹息就把自己的双腿搬到了床下。黄石一边看熊廷弼摸索着穿好了布鞋。熊廷弼端坐起来以后,左臂侧搭在床上的小桌面上,右手向着左面的客座指了一下:“后生——坐。”

……

简要地介绍过几次战斗的经过后,黄石又讲起自己的练兵心得来,这个本来就是黄石的得意之处,他讲得时候也变得眉飞色舞:“每次战斗结束,小子都把老兵和新兵混编。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这样组建起来的新营战斗力甚是可观。”

熊廷弼听过之后皱了一下眉毛,摸了摸胡须说道:“新兵和老兵混编,这好像是老夫的办法。”

最近几十年,尤其是在辽东地区,确实只有熊廷弼这么做了,所以他认为黄石显然是在抄袭他的办法。黄石也不争辩,只是微笑着点头道:“正是熊公的妙计,小子抄去了。熊公莫怪。”

这话让熊廷弼皱起来的眉毛一下子松开了,他宽宏大量地一挥手道:“不怪,不怪。黄将军抄得好,尽管拿去用吧。不过,这里面有几个要点,老夫给黄将军指点一下吧!”

黄石笑着轻轻一抱拳:“谢熊公海涵,请熊公赐教。”经过两个人这半天的交谈对答,他现在感觉有点摸清对面人的脾气了。熊廷弼很有点小虚荣,还蛮好为人师地。

“老兵拆散带新兵当然没错,但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实在太浪费了,而且三个营十五个步队都是如此实在太愚蠢了。正确的办法是新营一个老兵带五个新兵,而老营只补充进去很少量的新兵,这样可以快速形成劲旅和大批敢战的新部队。再说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还是带五个,对新兵成长并没有什么大区别。”熊廷弼一边说一边在空中挥舞着手臂,说到激动的时候手也紧握成拳,他敏锐的在黄石脸上捕捉到一些不解之情,当即大喝道:“小子,你有什么不懂的么?”

黄石确实听得有些不明白,他急忙问道:“熊公,这样岂不是有些部队战斗力很弱,万一敌军打击在这些……”

“真蠢材,”熊廷弼粗暴地打断了黄石。他大声地反问道:“哪支强、哪支弱你心里自然有数,你根据战场形势让强的去攻击敌军,弱的掩护不就好了么?”

“比如你刚才说得复州之战,”熊廷弼说着就一把抓过桌面上的纸稿,指着黄石刚才画好的战场示意图讲了起来:“你用了一个愚蠢的圆阵。你用圆阵的时候,一个营突破,一个营掩护,对吧?那么就有一半的老兵在干看着,没有打仗。如果你不是把所有地步队都搞成这个德性,你本来可以摆一个长阵,然后用超过七成的老兵投入第一次突击,同时在官道两翼也发动牵制攻势,一旦击穿建奴中央防线后迅速向两翼包抄。如果是老夫在指挥这仗,建奴本来是绝对不会有机会打成后来那种烂仗的。”

黄石犹豫了一下,还是发问了:“熊公,那如果建奴正好攻击在小子的弱队上怎么办?”

“你预判啊。”熊廷弼瞪大了眼睛,手指在纸上的简易地图上连戳了几下,力量大得好似要把桌面戳穿一般:“你根据地形、天色,对比敌我的兵力、兵种,预判对方的阵型、可能的进攻路线、攻击的地点和每次能投入地兵力啊,然后不就可以进行针锋相对的部署了嘛。”

“熊公能给小子讲讲怎么预判么?”

熊廷弼的胡子都吹起来了,他像是盯着陌生人一样地盯着黄石看了半天,脸上又露出些不屑的神情,嘴角也嘲讽地弯了起来:“黄将军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你到底会不会打仗啊?”

黄石脸顿时变得通红。长久以来黄石一直以力取胜,他也知道自己的指挥确实很粗糙,但他早就放弃了和古代的名将拼指挥水平的念头了。

但不等他说话,熊廷弼的眉头就又皱起来了:“不对啊,老夫刚才看你简略说过金州之战,感觉你的预判明明很准确啊。”

熊廷弼说着就把金州之战的示意图从下面翻了出来了,黄石给他讲的金州之战是真实的实情而不是什么八百破六千,熊廷弼皱着大眉头开始仔细盘问起黄石战役的经过。这次熊廷弼把几场战斗的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眉毛也越拧越紧,嘴里不停地嘟哝着:“蠢材,真是蠢材。”

只是问过了金州、盖州、南关三仗后,熊廷弼就抬起头,满眼都是不解:“小子,你的金州之战打得很有灵气啊,可与古之名将比肩,连老夫都有自愧不如之感。怎么盖州和南关会打成这个样子?简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嗯,金州之战后小子你可是生过什么大病么?”

黄石心里暗道了一声惭愧,金州之战伏击那批出逃的后金军他是占了历史的便宜,事先知道了对方后来的每一步行动,战略上当然是绝对的料敌先机。而在盖州之战的时候,黄石就两眼一抹黑了。再到了南关之战,黄石的对手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一流军事家,黄石每次都完全是靠蛮力取胜了。

熊廷弼狐疑地又扫了直流冷汗的黄石一眼,又低头看了看南关之战,嘴里兀自小声啰嗦:“真正蠢材……不过你小子的力量真的是很大,这样的局面都能被你翻盘,老夫不记得建奴有这么差啊。”

“好,”熊廷弼把这张纸也摆到了一边,他粗粗浏览了一遍复州之战的示意图:“我们再说这仗吧!”

虽然明知不会得到好评价,但黄石明白现在不是好面子的时候,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把心一横:“嗯,熊公明鉴,这仗是如此这般……”

……

双目呆滞的熊廷弼微微张着嘴,直愣愣地看着地图,连话都已经说不出来了。黄石看着他这模样都替他感到难受,满脸羞愧地低声说道:“熊公,小子自知确实是蠢材一个,让您老人家失望了。”

那熊廷弼对黄石的话仿佛没有听到一样,仍然保持着石化地状态。黄石见状又低声叫了一声:“熊公。”

“啊,”如大梦初醒的熊廷弼看着地图摇头连连叹息:“黄将军你料敌、用兵的资质,以老夫观之,不过中人罢了,最高不过中上。复州这仗你轻敌冒进,你中了埋伏,你布了一个发挥不出兵力的圆阵,不做牵制攻击,你还遇到了拒马和弩机,但……”熊廷弼的手指轻轻在官道上划了一条线,眼皮一抬死死盯住了黄石的脸孔:“你就用一个步队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冲,那建奴就垮了?”

黄石诺诺地小声回答道:“是的。”

对面的人脸色反复变换,神情一会儿高深莫测,一会儿狰狞可怖,真是古怪之极……

“天下奇才!”熊廷弼大叫一声就从床上跳了起来,拱手就是一个深躬:“黄将军,老夫服矣。”

……

天已经蒙蒙亮了,熊廷弼久困牢房,毕竟体力不支。他伸手掩住嘴,重重地打了个哈欠。经过一天一夜长谈,熊廷弼把自己毕生所学所知的精华都传授给了黄石,希望黄石以后能少中计、少吃亏。熊廷弼对着仍在埋头记录的黄石笑道:“黄将军,不知不觉的,天都亮了。”

黄石已经写完了最后几个字,把笔搁在了一边,他看着地上堆着的几只茶壶。昨夜为了提神,黄石和熊廷弼真是喝了不少浓茶。跟着他又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心里不禁为熊廷弼感到深深的刺痛:“熊翁昨夜的教诲,小子回去一定熟读。只恐资质鄙陋、不通智谋,白白浪费了熊翁的这番心血。”

熊廷弼闻言摇了摇头:“不然,黄将军不可妄自菲薄。两军交战,归根到底拼的还是双方的军力。兵家所谓尚智、尚谋,不过是靠智谋去削弱对手的力罢了。智将善谋敌,大智者,敌有十力而先去其九,后以十全之我击一力之敌,故智将百战不殆;勇将善谋己,大勇者,我之一力可当敌十力,我之十力可当敌百力,故勇将所向无敌。”

说到这里熊廷弼停顿了一会儿,脸上浮现出一种满足的微笑:“智勇虽殊途,但终同归。今观黄将军有信布之勇,破建奴必矣,老夫虽在九泉亦无憾也。哈哈,便是显皇帝以辽事相责,老夫也可言尽托付于黄将军矣。”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7节心软

说完后熊廷弼的表情变得极尽苦涩,他的笑声也变得越来越沉重,里面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老夫总算是可以向显皇帝交待了。”熊廷弼喃喃地又念叨一遍,说到句尾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哑了,头也垂了下去,整晚的豪情仿佛离他而去。

黄石盯着对面的人看了又看,眼眶忍不住都有些湿润了。为了掩饰,黄石连忙大声说道:“熊翁,小子一定时刻以平辽为己念,敢请熊翁静候数载,则佳音必至。”

熊廷弼抬起头,望了过来,突然又是一声嗤笑:“黄将军你的眼睛怎么红了?哈哈,黄将军作此小儿女惺惺态,可是故意要恶心老夫来了么?”

虽然熊廷弼的话还是不好听,但这个倔犟老头子的目光里却充满了温暖,那是种饱含着赞许、欣赏的眼神,给黄石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哪里、在谁的脸上也曾见过,只是黄石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见黄石呆呆地发愣,熊廷弼就又取笑了他两句,然后他也自觉无趣,就敛起面孔摇了摇头:“黄将军倒也不必如此匆忙,须知欲速则不达。时间么,三年等得起,五年等得起,十年也一样是等得起的。老夫听说黄将军手下的士兵里,有不少人才从军短短几年,就连战六、七场并尽取胜,这实在是辽东难得的精锐啊。老夫本以为以辽东现下的局面,这种强兵可遇而不可求,不想黄将军竟能够如此,望将军善用之,千万珍惜。”

说到后面熊廷弼满面都是谆谆之色,仿佛是师长在教育子弟一样:“可惜老夫阳寿已尽,午时三刻后黄将军尚为世上一人,而老夫已是阴间一鬼。这——老夫倒是有心日后去拜访将军……熊廷弼又挑眼看了黄石一下。缓缓地端起了茶杯:“就是怕黄将军嫌老夫晦气,不肯相见。”

黄石一愣才明白过来熊廷弼的意思。他急忙道:“熊翁若是得暇屈尊指教,小子幸甚至哉。”

熊廷弼心知自己此去虚无飘渺,见黄石竟像说真事一样的接茬,还表现得毕恭毕敬,熊廷弼更是满心悲苦,茶杯中的水都抖出来了。他手忙脚乱地把茶杯放下,擦着自己的衣襟强笑道:“足见黄将军盛情。但想将军的营帐定然阳气十足,军中的兵器更是沾染生人鲜血无数,老夫一个幽魂野鬼,怎敢贸然前去拜访,难道不怕魂飞魄散么?”

黄石低头嘿然无语。

熊廷弼缓缓把茶水满上后又端起来,饮了一小口,道:“老夫这些心得粗糙得很,如果换做一般书生定然是半点益处也没有。但黄将军久经沙场,这些东西也就能算是他山之石了吧。黄将军年不满三十就官居二品,名扬天下,身上却完全没有浮躁之气,当真难得。”

“熊公过奖了。”

“老夫没有过奖!”熊廷弼断然否认了黄石的谦虚,他又想起昨天黄石毫无顾忌地自暴其短,不禁感慨:“不慕虚名,老夫恐怕不如你。黄将军不是个秀才真是太可惜,否则出将入相,名垂青史未为不可。”

这个时候黄石才觉出熊廷弼的语气有些像当年地高邦佐。就是熊廷弼此时的眼神也和高邦佐当年赠书时极为神似,黄石恍惚之间觉得他俩几乎是同一个人。

黄石这次来探视熊廷弼还有一件心事,就是要搞清隐藏在熊廷弼身边的细作问题,问问到底是谁劝诱熊廷弼下令烧毁辽西的堡垒。但黄石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恐怕会很伤熊廷弼的自尊。刚才他看熊廷弼心情有所改善,更不愿搅扰他的兴致。可是这个问题实在是事关重大,虽然不愿启齿,但黄石觉得不搞清楚了实在是个危险地隐患。

正在恍惚间黄石听见熊廷弼说道:“黄将军,老夫有一事相求。”

黄石恭恭敬敬站起来,躬身道:“熊公但有所命,小子无不凛遵。”

熊廷弼摇摇手:“不急,不急,黄将军先听了再答应也不迟。”

黄石心中暗暗苦笑,大概是“辩冤疏”的事情吧?他在历史书上看过关于这段公案的记载。王化贞的老师是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东林排名第一的学者,孙承宗是王化贞的师兄(黄石总弄不明白,叶向高和孙承宗是挺正直的两个人,怎么就与王化贞结交呢?)。因为王化贞倒戈,所以审熊廷弼案的官员决心把王化贞的罪都坐给熊廷弼,从来不给熊廷弼好好录口供,而且公然宣称他们不会把熊廷弼的话记下来递交给天启看。所以熊廷弼在狱中为自己写了一篇辩冤疏,一直希望能呈递给天子,让天子好歹能看一眼他的辩解也好。但可惜历史上的熊廷弼把朝中的人都得罪了,被关了五年也没有一个人肯为他呈递。

昨天黄石进来的时候,看见熊廷弼脖子上挂着个小袋子,心想那里面可能装着熊廷弼的“辩冤疏”,这也是熊廷弼最后几年的精神寄托。是否那熊廷弼知道他黄石有专折奏事的权利,所以想要自己帮忙?黄石说道:“古人所谓一字之师,小子承蒙熊公彻夜教诲,本应持弟子礼才是,怎奈文武殊途。熊公无论有什么心愿尽管相告,小子一定竭尽心力去办。”

熊廷弼喉咙里突然发出了一种古怪的声音,但随即掩饰地咳嗽一声,重又正襟端坐。黄石几乎泪下,心中暗叹:真不失英雄本色!只听那熊廷弼说道:“老夫定罪砍头弃市,传首九边,所以死无葬身之地那是一定地了。老夫料想最后会传到辽镇山海关,如果黄将军不嫌麻烦的话,老夫想请黄将军找机会启奏天子,为老夫的头颅求一个特赦,让老夫能够入土为安。”

说完后熊廷弼就目光炯炯地观察着黄石,满脸都是殷勤企盼之色。黄石自然知道古人对尸体看得自是极重,但熊廷弼罪这么重,就是以黄石目前的得宠也断然不敢私藏他的尸体。而且收藏熊廷弼地尸身就是一种政治宣言,黄石这么做几乎就是同时挑衅东林党和阉党。黄石出于对熊廷弼的敬重,不忍有功于国地良将死不瞑目,沉吟道:“如果熊翁不见怪的话,小子会奏请朝廷把熊翁的首级在长生岛示众一段时间,等扫平建奴以后,小子也就一定尽力为熊翁求朝廷的平反。”

这话就是表示黄石会把熊廷弼的头颅先安葬在长生岛,等黄石平辽后报功时,将熊廷弼在任期间的功劳一并加进去,那时候说不定就可以蒙准归葬故里。就算不能回家乡,有了黄石在长生岛关照,熊廷弼也至少会有个稳妥的安置。

熊廷弼刚才要黄石听完再做回答,是因为他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黄石就是一口回绝了他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熊廷弼思量,眼前这个黄石似乎一身正气,是唯一有可能保全他的尸身不至于葬身狗腹的人,让他能够魂魄有所归依的人。他不愿失去最后的机会,所以就冒险一试。

熊廷弼听了黄石的话长吸一口气,肃然起身,正对着黄石就是深深一礼:“多谢黄将军高义,熊某来世结草衔环,也会报答黄将军的。”

“熊公言重了,小子不敢当。”黄石苦笑了一下,但最后想想还是受了熊廷弼这一礼,因为受了这个大礼就相当于做买卖收了别人的定金一样,这样也就算是给熊廷弼吃了一个定心丸。

“小子已经请求朝廷把熊翁的女公子流放到长生岛。到时就由就由女公子奉安吧。”

熊廷弼露出茫然不解地表情,黄石赶快解释了一番他和魏忠贤的交易,他当然省去了一些细节,只把两个人商议的结果告诉了熊廷弼。

黄石做解释的时候,熊廷弼的胡须不由自主地抖动。等黄石说完以后,熊廷弼连身上的囚服也在瑟瑟发抖,说话的声音都激动得快不成话了:“黄将军,老夫自从入狱以来,无时无刻不念着小女,但却不敢想,不敢想她一个弱女子,如何在这世上自处。”

说着熊廷弼就又是一个大礼拜下:“黄将军,请恕老夫厚颜,还有一事相求。”

“熊翁请讲。”

“老夫获罪,也不敢为小女求什么好人家,只望将军给她找个本分老实的好人,让她能一生衣食无忧,老夫便于愿足矣。”

“熊公放心。”

“多谢黄将军!”熊廷弼此时倒是全无牵挂了:“呵呵,老夫后悔当年不听你之言啊,竟会没看破孙得功的狼子野心。”

说实话这个问题黄石也很不解,历史上熊廷弼一再提醒“李永芳绝不可信”,但对一直负责和李永芳沟通的孙得功却没有提防。按说这个问题也可以触及到那个隐藏在熊廷弼身边的间谍,但黄石却不好开口。因为在他自己的说辞里,孙得功起事前打探过自己的口风,见自己不打算附逆所以就痛下杀手。

如果黄石告诉熊廷弼孙得功的前后态度变化,就等于承认自己也早就是密谋份子之一了。黄石只好强行按住自己心头的焦急,希望熊廷弼还能顺着话头说说他为什么会信任孙得功。不过熊廷弼看起来却完全没有这个打算,他不慌不忙地收拾起桌子边上地手稿,似乎是打算再检查一遍黄石记录的东西是不是有误。

黄石见时间不早了,终于决定不能再等,他低声叫了一声:“熊翁。”

“嗯?还有什么要问的么?”

“熊翁莫怪,”黄石斟酌着词语,生怕刺激到了熊廷弼:“小子以为,那王化贞从广宁逃跑时,若熊翁能亲来广宁,以熊翁的威望,定能稳定军心士气,也不至于尽失河西之地吧。”

“唉……”黄石才开始说了个头的时候,熊廷弼就停住了手,静静地听了起来。等黄石全部说完后他就是一声长叹,眼睛眯眯着,脸上的皱纹不但一下子都回来了,而且好像变得更重、更密了,终于点了点头:“黄将军说得不错,老夫当时确实是运筹失措了。唉,老夫也有私心啊。”

熊廷弼当时也存了看王化贞笑话的想法。他们俩在路上碰到的时候,王化贞失声痛哭,而熊廷弼则哈哈大笑着把他又挖苦了一顿。

“当时也有不少人劝老夫赶去广宁,虽然官军当时一片混乱,统领铁骑营的祖大寿也抛下老夫逃去觉华了,但老夫手里还有三千关宁军。如果老夫赶去广宁。凭借老夫经略辽东三年的威望,确实有机会收拢军心,打退建虏守住广宁的。”熊廷弼显然沉浸在回忆中了,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打着:“嘿嘿,胜败大约在在五五之间吧。当时老夫反复思量,到底是求稳保护辽民退向山海关呢,还是败中求胜坚守广宁……一时委实难决。”

黄石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他知道马上就要到关键时刻了。

果然熊廷弼又接着说了下去:“但是有一个人和老夫说:‘使公胜,则化贞罪得脱;若公败,则化贞罪亦脱。’老夫知道这话说得没错,”说到这里熊廷弼干笑了两声,冲着黄石说道:“老夫实在是不愿意做替死鬼啊,所以就此决定向山海关撤退。嘿嘿,想不到老夫不胜不败,还是难逃一死啊。”

黄石感觉自己的心脏紧张得几乎要跳出胸膛,他沉声问道:“熊翁。此人是谁?”

熊廷弼正要张口回答,却猛然注意到黄石的一脸严肃,心底就是一惊。再凝神一看黄石双手已经紧握成拳,两臂也紧张地微微弯曲,更是大感诧异。

黄石感觉口干舌燥,他费力地吞下一大口唾液,又追问了一句:“熊翁,此人究竞是何人?”

“这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罢了,黄将军,你是怎么了?”熊廷弼愕然反问起来,黄石的应让他感到非常不解。

“此人……”黄石正要说此人很可能是后金奸细,但一转念间就改口说道:“熊翁为此人所误,小子只是气愤不过罢了。”

“其实说得也没有错,”熊廷弼又苦笑一下,他无意识地摸摸了自己脖子下挂的那个布包:“其实老夫也不算完全冤枉,如果老夫大公无和的话,或许就去广宁和努尔哈赤血拼一场了,就算输了,至少……至少好过今日的下场,只是……只是老夫当时实在是气不过、气不过啊。”

黄石顾不得理会熊廷弼的感慨,他已经看出熊廷弼不想说下去了,似乎还是想保护那个给他建议的“友人”。黄石估计熊廷弼是怕他去官府告发,追究他那个“朋友”的责任,就在他正在想说辞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牢头的声音:“黄将军,请移步吧。”

黄石不耐烦地喊了一声:“有什么事吗?”

“黄将军,您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了,跟您来的那个公公睡了一觉都醒了,敢请您老海涵,也别让我们这些下面的人难做。”

熊廷弼闻言也是惨笑了一声:“黄将军请回吧,老夫现在也有些困了,趁着还没到午时,想打个盹。”

以黄石所想,这个人和帮助孙得功取得熊廷弼信任地人,还有事前通报自己要反正的人应该都是同一个人。只要自己说那个人是后金细作,以熊廷弼的智力应该不难理解。刚才黄石一直没有说那个人可能是后金细作,主要是怕熊廷弼心理难受,会觉得他自己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但现在时间紧迫,黄石又重重地看了熊廷弼一眼,吸了一口气就要说出自己的怀疑,并第三次发问到底那天劝他退兵的到底是谁。

熊廷弼这时已经低头取下自己脖子上的布包,当着黄石的面从里面取出了一张纸,他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张辩冤疏撕成了碎片。这个动作登时把黄石看得愣住了,他记得他以前从书上读到的是:

——熊廷弼临死的时候仍然不忘上书,当时监刑官趾高气昂地说:“从未听说死囚还可以上书皇帝。”

——而熊廷弼则立刻反驳:“这句话是赵高说地吧?”顿时把监刑官噎得说不出括来……当然,也更不会替他上书了。

熊廷弼不会做人如此,其人好辩如此,其人顽固如此,今天怎么竟然把贴身跟随他五年的“辩冤疏”给毁了呢?

熊廷弼自然不知道黄石心中所想,他也更不会知道黄石竟会猜到他刚刚撕掉的是什么。他抬头看见黄石正呆呆地看着他,熊廷弼缓缓地脱下鞋又盘腿坐到了床上,他的眼睛也随之闭上了:“老夫一生争强好胜,得罪各路神仙无数,这纸中全是数年来的积怨余恨。今日托黄将军照料小女,已经无牵挂了,自然用不上这张纸了。”

只听熊廷弼说话地语气越来越安详宁静,似乎烦恼和不平已经被他逐出体外了:“老夫虽然因为下令广宁总撤退而命丧九泉,但那个撤退令毕竟让几百万辽民撤回了关内,不是吗?再说胜负本来就是五五之数,老夫活人无数,于国家亦无大害,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见显皇帝了。”

黄石看着这个已经从自怜自艾、凄苦愤恨中解脱出来的熊廷弼,终于一句话不说地站起了身,他轻手轻脚地收起了熊廷弼传授的心得。虽然黄石的战术战略有其独到之处,有些地方还有熊廷弼难以想象的优势,但这些张纸上面写下的文字凝结着熊廷弼戎马一生的心血,至为宝贵。

熊廷弼身边那个神秘人物建议他犯下大错的时候,祖大寿已经临阵脱逃去觉华了,那么说明这个奸细不是祖大寿。而且熊廷弼刚才说是一个小人物,我以后必须多多留心曾经在熊经略手下工作的人。凭借着现在的长生军,再发展壮大几年,建奴已经无能为也。

“熊翁,一路走好。”黄石看着眼前的老人,实在不忍心打扰熊廷弼最后时刻的安静。虽然始终没能让他说出奸细的真名实姓,但不过仅仅是一个后金安排的小人物罢了。当我是孙得功手下一个千总的时候他都弄不死我,现在就算不把这个细作挖出来,他又能奈我黄石何?

“嗯。”已经在闭目养神的熊廷弼微微一颔首表示他听见了。

黄石再不多言,向门口走去。撩起布帘他看到那个锦衣卫还等在门口,陪同他来诏狱的那个小太监也站在一边,脸上一幅睡眼惺松的模样。锦衣卫看黄石走出来后,二话不说就拧开了牢上上的大锁,在黄石迈出了牢房的那一刹那,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大叫:“黄将军留步。”

黄石回过头看去,熊廷弼连鞋都没穿,就赤足跳下床,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黄石身边,隔着牢门郑重地说道:“黄将军说过要拿奴酋的心肝祭奠老夫,这是黄将军答应老夫的,对吧?”

……

天启五年十一月初二,

前辽东经略熊廷弼,以弃土三千里的重罪获斩,传首九边……

天启五年十一月十六,山海关,辽东都司府。

今天一早,山海关总兵杨麒就领着十几个武将等在经略高第门外,等高第一来扬麒就跳了出来:“高大人,您可听说熊廷弼的事情了么?”

脸色发白的高第才微微一点头,一众关宁武将就齐刷刷跪倒在地,齐声大哭道:“高大人就算不顾我关宁军上下性命,也要为了自己想想啊,这撤退是势在必行了。”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8节临危

经略高弟听得冷汗直冒,他吓得连连摆手:“杨军门,你可不要害本经略啊。今天我下令撤退,明天就轮到我传首九边了。”

泪眼朦胧的杨麒抬起头来,大声喊道:“高大人,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熊廷弼不是因为下令撤退才获罪的……”

听到这句的时候,高弟心道:“这我又怎么会不知道?还用得着你杨麒来教我。熊大臭嘴和朝中大臣的关条我可比你清楚多了。”

这时候杨麒又嘶声喊道:“……那熊廷弼明明是因为太晚下令撤退才获罪的啊,高大人啊。”

这个说法把高弟听得一愣:“此话怎讲?”

杨麒看见高弟听得仔细,他也是精神一振:“高大人明鉴,那熊廷弼既然能掩护辽民、溃兵南逃,那必然就有机会回身交战。正是因为熊廷弼畏敌如虎所以才狼狈逃窜,朝廷也是因此震怒的。”

挥手轰走了其他的关宁将领后,高弟先把杨麒从地上喊了起来,然后压低嗓门问道:“以杨军门之见。若是熊廷弼不去掩护百万辽民、溃兵,而是单骑逃回山海关,那反倒不是畏敌如虎了么?”

“正是!高大人明鉴,假如当年熊廷弼根本不出山海关一步,不去广宁右屯接应王化贞,那广宁溃败怎么也赖不到他头上吧。”说到这里杨麒双目如电,须发皆张,右手还握拳在左掌上重一拍:“高大人请看。如果我们趁着建奴还没来就撤退,那自然不算畏敌逃跑;而如果等到建奴来了,我们再撤退就是逃跑了,就要杀头了。”

高弟瞠目结舌了一会儿,又想起来了毛文龙的塘报:“可本经略听说建奴此次不过来了四万众,可关宁军明明有八个协,四十个野战营共十一万五千兵力,各城堡的守卫还有四万余,此外隶属辽镇的屯垦军户里还有二十多万男丁可做辅兵。为何不能一战?”

杨麒苦笑着回答道:“高大人明鉴,别说那些屯垦的军户,整个关宁铁骑十六万大军,上过战场的百中无一,在战阵上杀过的千中无一。而末将听说建奴骑射无双,一个个都能站在马背射箭呐!”

“站在马背上射箭?”高弟闻言又是一惊。这个书生连马都不会骑,站在马背上已经够匪夷所思了,竟然还要加上射箭。

“是啊,高大人。建奴为了射得远都是站在马背上射箭的,他们就是这么厉害。”杨麒连连咂舌来表示惊叹,跟着就哭丧着脸把手一摊:“末将听说,那建奴都能在马上左右开弓,每箭必及百步,每发必中人要害,比我们的鸟铳打得还远。这仗实在是没法打啊。”

看着呆若木鸡的高弟,杨麒又凑上靠小声补充道:“高大人运筹帷幄,自然要知己知彼。但为了避免影响士气,末将可是把这些消息都瞒了下去。生怕士兵知道了就会没有斗志。”

“做得好,做得好。”高弟连连点头称赞,他细细一琢磨,好像这个仗确实不好打。不过他还有些疑虑没有消除:“那东江毛帅的手下是怎么打的?黄石、陈继盛各报几千首级不用说,还有叫毛永诗、毛有杰什么的,也都有首级上报。宁远兵前道的袁大人可说都是验过了的。”

“别人怎么打的末将不知道,但那黄军门可是有万夫不当之勇。据说能挥丈八马槊,每次开弓必要同开两张十石弓。对了,黄军门手下还有一员大将名叫贺定远,虽然比黄军门差了点,但也能挥丈六马槊。”一边说着黄石的好话,杨麒一边就把右手大拇指挑起来了,说到贺定远的时候他把左手的大拇指也一起挑得老高:“那贺定远还玩得一手好飞刀,他二百步内使飞刀割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这次书生高弟真的是彻底目瞪口呆了,喃喃地小声说到:“二百步,有一里地那么远了吧?本经略十年寒窗,眼神不太好。一里地外我别说扔飞刀了,就是人都看不请啊。”

“是啊,是啊,末将也自愧不如。”随声附和了几句后,杨麒唾沫横飞地说了下去:“那长生岛据说还有几员上将,比如赵慢熊、金求德、杨致远等,杀万军、摧坚阵也都易如反掌观纹一般。”

说到“反掌观纹”的时候,那杨总兵还真的翻过自己的左掌,右手伸出一根指头在上面比划了起来,人也摇头晃脑地凑到了自己的掌纹前观了起来。

高经略陪着杨总兵看了看他的手掌,沉吟着问道:“那长生岛一个弹丸之地,尚有如许多的猛将,难道我辽镇之中就没有几个好汉么?”

“没有,没有。”杨麒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满脸沉痛地对高弟说道:“如果高大人不信末将的话,可以自行去看。我关宁军中能挥七尺马槊,开五石弓的就都很少了。唔,想那黄军门,五年前在广宁之战中就有了近千铁骑。这五年下来,精锐家丁据说有几千……”

“几千……?”这个数字又把高弟吓了一跳。

杨麒顿时又是一顿长吁短叹,跌足拍手叫道:“是啊。高大人明鉴,黄军门手下那打老了仗的家丁就有好几千,可整个关宁军也没有一千见过战场的兵。高大人,不是末将不尽力,实在是这仗没法打啊。”

高弟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可是关外的近百座堡垒,是五年来花费了国家七百多万两银子才修筑好的,一朝抛弃……”

“那些堡垒都是孙阁部修的,不是高大人你修的,对不对?”杨麒双眼观察着高弟脸上每一丝一毫地神情变化:“如果那些堡垒挡不住建奴,自然是孙阁部糜费国家资财,于高大人你何干?”

“话是不错。”高弟心里已经话络起来了,他拈了一会儿长须,又有些担忧地问道:“当年熊廷弼下令焚毁所有堡垒、仓库和辎重,朝中给他定了一个‘尽焚库藏’的罪名。这个……”

听到这句话后,杨麒知道高弟已经心动了。他大笑道:“高大人,这有何难?我们这次只从关外撤兵,什么堡垒、仓库啊,一概都不许烧,至于辎重让儿郎们统统搬运回来好了。这不就没事儿了吗?”

高弟又沉吟了一会儿,似乎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如果建奴来攻打山海关怎么办?”

“高大人明鉴,”杨麒显然已经胸有成竹。他跺了跺脚:“我们山海关左靠大山,右拥大海。此乃天下第一雄关,那么容易打下来的?”

这些天关宁军的将领们早就私下商议好了,撤退最多是死高弟一个,不撤退大伙弄不好就得陪高弟一起死了。所以他们早就定计,无论如何也要把高弟这个书生忽悠晕。

大家都知道后金不过二百牛录,就算努尔哈赤空国而来,也不过两万披甲而已。何况还有东江毛文龙,后金怎么也要留下些人守家。杨麒觉得在山海关部署上十六万大军,然后十个打人家一个,又有这么多大炮、火铳,怎么也能把山海关守住。

听着似乎很有道理,高弟也觉得兵贵聚、不贵散。他点了点头:“不过还要多做准备,务求有万全之策。”

“我们可以把军户都放过去,然后把这山海关上布满大炮火铳。建奴看我们戒备森严,说不定就退回去了。就算建奴敢来攻城,哼哼……”杨麒眼睛里闪过一道寒光,脸上也是凶相毕露:“我们就把这些大炮、火铳泼水也似地打将下去。那建奴难道还是钢筋铁骨不成?”

天启五年十一月下旬,新任辽东经略高弟以耀州新败,官军士气不振为由,下令主动放弃关外地二百里辽西走廊,同时向朝廷奏明了理由。此时,后金主力仍然在向辽阳集结中,敌军还没有出河东一步。

孙承宗视辽东以来,先是从山海关到宁远修筑了五十余座堡垒,其中最大的要塞宁远堡前后耗时近三年,直到天启三年底才完工。这以后孙承宗又开始以宁远为核心,修筑了一个大型要塞群,现在最靠外地宁远右屯诸堡已经在一百五十余里外了。

到天启五年为止,孙承宗认为堡垒修得差不多了,开始考虑进攻问题。受到黄石收复复州的鼓励,孙承宗就一直想找机会渡过辽河,收复耀州和娘娘宫,从而把关宁军和东江军的防区连成一片。(这个时候本是东江军将领张攀刚刚再次收复旅顺和金州卫,并下令在长生岛、兔儿岛、连云岛开始屯兵,还于八月底率先攻击耀州,试图和辽西军建立联系。东江军的攻击被挫败后孙承宗也开始对耀州这个地方感兴趣。由于这个时空黄石给孙承宗的刺激,当然孙承宗比原本历史上的决心更大了。)

正因为孙承宗摆出了一个攻击姿态,所以关宁军除了辽东都司府直辖地三营和部署在山海关到宁远之间的部队外,其余的六个协都位于宁远到锦州之间。这次的耀州之战中,一个协被正蓝旗一个旗打垮虽然比黄石前世的历史要好听些,但损失却也更为惨重。宁远中协损失过半不说,马世龙也被剥夺大部分职务回山海关坐冷板凳去了。

凭借明朝的强大恢复能力和一年数百万两银子的巨额投入,宁远中协虽然恢复了一些元气,但中协的惨痛损失还是给关宁军各部将官带来了非常大地震动。现在充斥在关宁军中的惊骇情绪也并不比原本的历史上小多少。

在这种浓郁的失败主义气氛中,高弟的撒兵令才刚刚传达到宁远,隶属山海关的三协明军就立刻奉命南下。十五个营的关宁铁骑抛下了一切可以抛下的物资,无数储备着大量粮草和兵器的仓库没有一个被烧毁,关宁军只是在各个仓库上贴上封条后就匆匆离开。根据大明兵部统计,关宁铁骑在宁远以北抛弃的物资计有米豆十五万石、干草百万斤、棉布八万余匹、白银一百二十余万两、铠甲三万余具、火炮一千余门,火铳、弓箭、刀盾更是不计其数。

关宁铁骑的仓皇后退也让地方屯垦军户大为惊慌,他们随即也接到了各地方军屯长官传递的撤退令。辽西的军户们扶老携幼离开驻地,在身后扔下了完好无损地房屋和村落。上百万难民形成一道滚滚南逃的人流,一时间从锦州到山海关的官道上密密麻麻的,背着包袱的军户和掉队的关宁铁骑互相混杂。正如史载的那样,道路上哭声震天,路旁随处可见冻饿而死的官兵……

天启五年十二月初九,京师。

百无聊赖之余,黄石和金求德两人外出在酒楼上喝茶听曲。自从黄石上次去皇宫见到魏忠贤后,天启就似乎一直不太开心,所以迟迟没有召见黄石。到了上个月下旬,辽西前线一日三惊,皇帝也没有闲心在这个时候搞什么论功行赏,或是粉饰太平了。

因为山海关根本容纳不了上百万兵民,所以高弟尽放普通军户入关,只留下关宁军的各个野战营以加强山海关的防御。这个月初辽西的难民就开始冲入京畿地区,让京师的百姓了解到了辽西的一片惨状。现在北京也是人心惶惶,有钱的商人、富户纷纷携带眷属到山东避难。

三天前明廷下令京畿地区全面戒严,试图靠这个给百姓一些安全感,但反倒让京师更是大震。无数的北京居民试图南逃山东,而大批的京畿百姓则试图逃入城内寻求庇护。可是城门的士兵根据戒严令严格排查过往行人。

黄石、金求德还有几个长生岛内卫坐在生意萧索的酒楼上,一边喝酒,一边打量着不复往日热闹景象的街道,耳边还能听到城门那里传来的喧哗叫骂声。

“大人,关宁军撤退竟然能撤退成这个样子,这还是没有遇到敌军呢!”长生岛参谋长金求德这几天一直非常激动,他认为就是敌前撤退也不该混乱到这个地步。用金求德的话来说,这已经不是撤退而是崩溃了。

黄石没有搭腔也没有开口评价。他和金求德吃饭的这个馆子在北京城小有名气,放在以前,提前几天预定座位都未必能定上。现在可好,满店空荡荡的连三成都没有坐满。昨天上街的时候黄石看见这店贴出一张布告,酒水和菜肴从今天开始打五折。为了打发时间,今天他就带上伙伴们一起来吃便宜货。

此时那几个内卫都吃得满嘴流油,喝得也差不多了。黄石平时从不摆官架子,所以长生岛的官兵在私下一向都比较随便。他们一听金求德起头就也都开始接下茬。长生岛的内卫也被黄石当作宪兵用,都经过简单地交通管理培训,他们纷纷对辽西没有安排官员负责指挥交通表示谴责,然后又拼命在黄石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怕最高长官不知道他们有想法、有见识。

北京的街市上现在哄传后金有十万大军南下,但东江军和后金已经打了好几年交道,金求德对这种流言不屑一顾:“辽镇四十个营,十二万野战军,七十座堡垒,四万多城防部队。就算不敢野战,难道还不能守城么?高经略……”

说到当朝的大人物,金求德小心地压低了声音:“真是个书生啊。”

“什么书生?就是一个废物。”

黄石和金求德愕然回首,不远处酒桌上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正往这边看。这个家伙显然耳朵极尖,他瞪了黄石一伙儿几眼,扯着大嗓门又是一声:“辽东经略高弟,就是一个废物。”

店小二正给那人端菜,居然也大声应道:“就是,就是,九爷说得好,那高经略就是一个废物点心。”

话头一起,酒馆里就炸开了锅。这几年为了筹备军费,明廷增加了不少捐税。魏忠贤甚至规定运进北京地每一头猪、每一匹布都要纳税。现在辽西的消息沸沸扬扬,生意人的买卖都不景气,普通居民更是日子艰难,自然一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

那个被唤作九爷的商人兀自大叫:“本大爷上个月收了一千匹绸,进一个城门就足足交了五百两银子啊。现在大白天的却要关了店门在这里吃闲酒……本人几年来助朝廷的饷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本人别无所求只想能好好做生意,这也过份吗?”

其他的人顿时又是一片附和,这番发泄让酒楼上的客人一下子都亲密起来了。远处有个人叫了一声:“在下昨天去听书,说书先生讲了黄宫保……”

众人调转话题,议论起黄石的传奇故事,长生岛这桌人默默听着。

邻桌的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往黄石这群人看过来,突然发话:“提到这位黄将军,听说他好象还在京师呢!刚才听几位的口音,似乎是辽东人,想必不是京营、禁军的官爷吧?”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39节说书

自打入京以来,黄石就一直低调做人。他既然放弃了夺取天下的野心,自然也不需耍在民众面前争取他们的拥戴了。今天长生岛一行人都穿着普通的军服,黄石也一样。一个内卫不等黄石吩咐就朗声说道:“这位爷请了,吾等是东江镇左协张攀张将军手下军士,奉命来京公干。”

那人听说他们不是黄石的手下,心中有些失望,表面上倒也没有失却礼数:“原来是鄙人冒昧了,几位军爷恕罪则个。”

这个客人转身对大伙儿说道:“皇上招黄宫保进京陛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一直没有听说黄宫保离开,想来还没有走吧。”

“是啊。”远处的另一个顾客赞同地点点头,大声接话道:“按照我朝规矩,边将奉旨进京陛见,离开的时候都要开大明门,擂鼓送行。黄宫保临行前也会向着宫门三叩谢恩才是。这些日子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事儿发生,应该还是没有走。”

不知道从哪里又传来了一个声音:“以黄宫保的功劳,皇上会不会在宫城上送行啊?到时让我们也有机会瞻仰一下圣容。”

“那可就不知道了。”

酒客们各抒己见,酒楼的老板也忍不住从厨房跑出来,扯着嗓门掺乎。刚才还是冷冷清清的酒楼上顿时人声鼎沸,有几位客人带了女眷,她们也纷纷小声地参与讨论。

刚才被酒保称为九爷的人,怒冲冲地又骂起了关宁军,越嚷嗓门越大。他的生意赔了,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拿了那么些银子还不好好打仗!等皇上震怒,哼哼,让他们都喝西北风去吧。”

“可不是吗?九爷说得好。”老板满脸激愤。他已经决定关门一些日子了。这两天减价出清存货让老板肉痛得很,所以一听见有人骂高弟就急忙接茬。酒店老板这些天睡不好吃不下饭,体重减了不少,胖嘟嘟的肚子也小了一圈:“又戒严了,这生意没法做了,迟早得关门。”

旁边的桌子有个客人一直对长生岛这桌人挺感兴趣,一听内卫自报是张攀的手下,便猛地一拍桌子。指着金求德叫道:“黄宫保不就是东江左协副将吗?那你们几个不就是黄宫保的手下吗?”

这话一喊出来,酒楼上的客人目光都向黄石这桌望了过来。金求德扫了黄石一眼,看到他的长官低头夹菜,脸上并无一丝一毫的特殊表情。金求德抱拳向周围晃一晃,对酒楼上地人说道:“各位请了,吾等……嗯,张将军是黄军门的属下,吾等自然也是黄军门手下……”

这话虽然说得含糊不清,但酒楼上一下子就更热闹了。人群呼啦一下子站起身,拥挤到黄石他们这桌周围,七嘴八舌地纷纷问黄石长得什么样,是不是面如满月、眼如铜铃、力大无穷?还有人吵吵着问他们黄石是不是还在北京?有没有机会见见黄石?或者知道黄石现在住在那里。

就是后面桌子上的女眷也偷偷用余光扫射这边,还有一个女孩子干脆大大方方地坐直,向黄石他们张望过来。黄石注意到自己的内卫和金求德都笑呵呵地异常兴奋,就笑着对周围的人说道:“诸位,我们几个只是来京公干的人。我们职务低微,是从来没有过机会见上黄军门一面地。所以他长得如何也无法描述,恕罪则个。”

周围的人问不出什么消息,有些失望。有几个叹着气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其他的人也显然失去了兴趣。他们随便又说了几句,也就意兴阑珊地走开,不再骚扰长生岛众人了。

等他们散开后,黄石作了个手势叫几个手下凑近。长生岛的人因为失去显摆机会而变得有些无精打采的,黄石压低声音跟他们悄悄说道:“这些人跟我们无关,打听些消息也不过是回去跟朋友们做谈资。一旦被他们缠上,我们就什么也不要干了。我们进京要办自己的事情,万万不要招惹是非。让他们扯他们的,我们自己吃自己的。”

“大人,反正我们也是一天到晚闲着,也没有什么好干的。”一个内卫不满的小声嘟哝起来,一肚子的废话和牛皮都憋在胸口让他感到很不舒服,这个内卫难受得直在椅子上乱扭,嘴撅得都快能挂油瓶了,说话的声音也忍不住提高了些:“我们给他们讲讲辽东的事儿,让他们请我们顿酒也是好的嘛。”

“没出息的东西。”黄石听后又是一声笑骂,看着那家伙一脸的丧气,心下也明白那内卫没有捞到大吹法螺的机会所以很不爽。黄石把酒壶往他身前一推:“随便喝,今天我请你喝个够。”

“你要讲什么?”

背后突然传来一声大吼,原来又是那个长了兔子耳朵地九爷。他看向黄石的眼光中充满责备和不满。九爷掉头对这店里的伙计招呼道:“店小二,那几个军爷一桌的酒钱算在本大爷帐上。”

“好嘞。”

吩咐过店小二后,九爷回过头来冲着黄石发出傲然自得的一笑,一种黄石过去在小财主身上常常看到地笑容:“鄙人行九,人称九爷。这位军爷怎么称呼?”

一下子满酒搂的目光就都再次回到了黄石一伙儿身上。黄石无奈地长身而起,对着那九爷拱手说道:“在下姓张,东江千总。”

“张总爷,讲些边事来听吧。”九爷的提议立刻得到大家的轰然响应,满耳都是人们不依饶的声音。那九爷更趁热打铁地叫道:“张总爷就给我们讲讲吧,这顿水酒不提,讲完了本人自然还有一份仪金奉上。”

只是这话一出,黄石的手下顿时都是脸色大变。现在黄石身为朝廷二品重臣,而那所谓的九爷不过是一个市井草民,却对黄石大呼小叫、呼来喝去,言辞间更把黄石视同说书先生一般。如果不是黄石严令不许泄漏身份,恐怕早就会有内卫喝骂上一句:“你这厮好生无礼”了。

虽然他们没有出声,但脸上都腾起了怒意。倒是黄石面色不变,对着满屋子的人团团一抱拳:“诸位,五年前在下投在旅顺军前效力。在下知道你们要听黄宫保的故事,但在下实在不清楚。如果……”

不等黄石说完,下面就又是一片人声嘈杂。

“总爷,你就随便讲讲吧。”

“就是。总爷您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

“没错,总爷讲什么我们都爱听。”

黄石微微一笑,在金求德的肩膀处轻轻按了一下,然后离开桌子大踏步往前走了几步,站定在一个宽敞的地方,面冲着满屋子的人说道:“在下就给诸位讲两位为国捐躯地将军,他们都姓张,不过一个是弓长张,一个则是立早章……”

店老板觉得机会来了,随着他偷偷的一个眼色,两个店小二就快步跑到街上去,竭力替说书地黄石,也就是替酒楼作着广告宣传,招呼客人。那九爷还正在大呼小叫:“上茶,快上茶,给本大爷端盘瓜籽来。”

……

……旅顺督司、故张盘张将军就这样死在这群宵小手下,旅顺也失守了,幸好有几个英勇的刚锋营弟兄杀出重围,找到船通知了全辽南的大明王师。正是这几个弟兄救了辽南。”黄石轻轻地结束了他的第一个故事,这时酒楼里的人全都已经听得鸦雀无声。黄石挥手招来一个内卫士兵,这个人就是当年坐船来长生岛求救的人之一,南关之战过后这个人通过审核和培训进入了内卫。

黄石拍了拍这个内卫的肩膀,对大家介绍说:“这位兄弟,当年就是他杀出重围,并赶去长生岛向黄宫保报警的。”

刚才黄石讲的故事让这个内卫回忆起张盘被俘、旅顺军溃败的那个夜晚,他仿佛又看到旅顺火光冲天的惨烈场面,仿佛又听到无数牺牲战士垂死前的呻吟,这个内卫双目赤红,两手也不停地发抖,他哽咽着地冲着黄石叫了一声:“大人。”

然后这个内卫就调转过头,用尽全力向酒楼里人的嘶声大喊:“故张将军在战场上从不退缩,我们旅顺东江军围在他的旗帜下,也从不曾后退一步,从没有过啊,啊,啊……”话还没有说完这个士兵就已经泣不成声。

酒楼里的人屏住呼吸看着这个情绪激动、痛哭流涕的士兵,刚才那种看热闹、听故事的气氛已经烟消云散了。那个九爷张着嘴发了很久的愣了,听众们或多或少都感到眼眶有些发热,还有几个女人已经是听得眼泪直流,她们纷纷拿出手帕,挡住了自己的脸。

黄石搀着这个士兵把他送回坐位,自己又慢慢走回刚才的位置。现在他对面已经挤满了人,楼下的客人都上来了不用说,街上的人也涌进来听。

黄石说:“诸位,接下来就是南关之战,故章将军就是在那里殉国的。在下当时正好在场……”

为了解救被围困在南关的弟兄,几千明军义无反顾地从金州出兵。为了让他们能够饱餐一顿,城中地女人们宰杀了还没有养大的小猪,捐献出家里珍藏着准备过年的大米和面粉。然后是和南关守军会师,上万士兵兴高采烈地准备踏上回家的道路,但是敌军早有准备,并不打算那么轻易地放过他们,明军落入了失败就是全军覆灭的境地……

黄石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他面前聚拢地人变得越来越多,都快挤到他身边了。这些人一个一个脸上都露出了如痴如醉的神情,表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先是悲壮,然后是欣喜和放松,紧跟着又变成紧张和激愤。

选锋营用血肉挡住敌军的突击,为救火营赢得了时间。明军终于抢在敌军突破侧翼之前,率先击穿了对手的中央战线……

“当时,故章将军就躺在在下的面前,身上插着三十多支箭。是的,三十多支。他倒下的时候,身上已经不流血了。因为不流尽最后一滴血故章将军是绝不肯倒下的。”说话的时候黄石还微微弯腰冲着地上比划着。脸上地神情既庄严又肃穆,他用最恭敬的语气说道:“故章将军完成了他对黄宫保的诺言:‘只要我章肥猫在,左翼就安如泰山。’故章将军发动了明知必死的反击,正因为他的英勇牺牲——我们的一万四千官兵得救了,我们打赢了南关之战,建奴被我们打得丢盔卸甲、四散奔逃。”

“我东江军——威武。”黄石说完后就向着人群轻轻一鞠躬,然后大步走回自己的桌子。金求德和几个内卫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不约而同地开始鼓掌——就像是在长生岛时一样。

旁听的人早已经挤得密密麻麻,楼上黑压压地都是人头。可是黄石说完了之后,这一大片人竟然都静静地没有人出声,除了长生岛几个人庄重的击掌声外,也就偶尔能听见一两声小孩子的呀呀声。但就是这么一点点嘈杂,也立刻被他们的父母制止了,全体听众都仿佛着了魔一样。集体沉浸在对故事的回忆中。

“威武,威武。”丝绸商人九爷眼睛里隐隐闪动着泪光,他手里端着早已经空得见底的茶杯,机械地把它往自己嘴唇上一倒,然后又把茶杯举在自己胸前一动不动了:“壮哉,壮哉……”

酒店老板忘了自己的生意,也顾不得招呼客人,大颗的眼泪滚滚而落。他从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倚着门框子,拼命用指甲抠着饭桌子上的漆皮,把桌面上划出一道道深深的白痕。

“真是荡气回肠。”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终于从沉醉中醒过来了。他反复抚摸着手中的折扇,良久后又是一声长叹:“真恨不能插翅飞往辽东,投效于黄宫保军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嗡嗡声渐渐响了起来,人们也又一次开始交头接耳起来。一会儿有个年轻人鼓足勇气,小声喊了一句:“那位总爷,您说得和说书先生说得可是不太一样啊。”

黄石和几个长生岛人都放下手中的酒杯,一起抬头向那个说括的人看过去。那人周围的目光也都刷地照到了他身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身上,让年轻人把头猛地缩了一下,他一边低头一边嘟囔道:“小子听说,黄宫保武功盖世,所有胜仗都是他一个人打的,毛文龙也是沾了他的光。那旅顺之战中,张盘张将军不过因人成事,至于那个章肥猫章将军,更是闻所未闻。”

叭!

还不等黄石说话,一个茶杯就如闪电划过,重重地砸在那个倒霉蛋的帽子上,跟着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本来九爷一直把空茶杯举在胸前沉思,但这个年轻人的发言打断了他的冥想,激愤的九爷把茶杯砸过去以后戟指大骂:“不当人子地东西,两位张将军都为国捐躯了,什么叫因人成事,什么叫闻所未闻?畜牲,快给本大爷滚出去……”

“九爷且慢。”

看到黄石站了起来,九爷也就中止了谩骂,人们也一起看了过来。

黄石环顾了楼上的人群一圈,他们一个个都屏住呼吸盯住黄石的嘴唇,生怕漏掉了一个音节。黄石清了清喉咙:“我东江毛大帅,以二百兵出海三千里奔赴辽东,不花费朝廷一粮一饷,仅仅数年而有东江全镇。共抚流民五十万,复土千余里。是黄军门沾了毛大帅的光而不是相反。故张盘将军,亲率五十兵登陆,收旅顺、克金州,以辽南一隅,力敌建奴大军而无所畏惧,更非因人成事之人。”

众人一个个神情专注,听得连连点头。

“至于故章肥猫将军,”黄石惨笑了一下,其中说不尽的苦楚和遗憾:“我东江将士,孤悬海外千里,五年来战殁者数不胜数。这些殒身报国而不为人所知者,又岂仅仅是一个章将军呢?”

……

黄石不喜饮酒,所以他的手下就扛了一轮又一轮的敬酒。金求德这厮酒量甚大,等几个内卫都酣酣然醉态可掬的时候,长生岛的参谋长还能游刃有余地保护他的长官。

九爷又一次呼喊着挤了上来,自从黄石坚拒了他的仪金后,九爷就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敬酒运动,还拼命地给黄石他们这桌添菜。酒楼的胖老板则已经下厨房去了,他嚷嚷着说要重拾一把菜刀,让几位辽东的军爷尝尝他的手艺。

“大人,您还真在这儿啊!”一个满头大汗的士兵拼命挤到了黄石的身边,原来是他留守在驿站的那个内卫。那个内卫不等黄石问话就向着外面扯着脖子大喊:“我家大人在这里。”

随着一通锣响,一个太监从分开的人群中向着黄石跑过来,满脸都是焦急之色:“黄军门,您让咱家好找啊。”

接着那太监就把脸孔一板:“皇上口谕,黄石接旨!”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40节垂询

黄石跪倒在地,那个太监急不可待地宣读起了口谕。天启的圣旨也就是异常简练的几句大白话——看来皇帝的心情很焦急,要黄石火速跟着来人入宫陛见。

“臣,领旨。”黄石磕了头后,站了起来,发现酒楼的人都直勾勾地看着自己,个个瞪大了眼睛。孩子们也都被这种气氛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那个太监也不知道是急的还是跑路累的,满头满脸都是大汗。他跑了几条街,总算找到了黄石,心里松了一口气,在额头上胡乱抹两把,甩甩手上沾的汗水:“黄军门,赶紧跟咱家走吧。”

黄石扶正了头上的帽子,低沉着应了声:“是,公公您先请。”然后就迈开大步,跟着那太监。人群自动闪开一条空道,两边挤着的人争先恐后地掂着脚伸长了脖子,把目光定在黄石身上。随着黄石一行住外走,老百姓小声惊叹着:“竟然是黄宫保啊!”、“怪不得这么好口才!”、“仪表堂堂!”。

那个九爷站在人群的前排,手中的空酒碗还平举着没有放下,不过里面已经连一滴酒都没有了。刚才黄石接旨的时候九爷手一抖,就把刚刚斟满的一碗酒都倒进自己袖口里了。现在九爷脸上的表情犹如一个痴呆,他站在桌子边目送着黄石走向楼梯,终于傻傻地挤出了一句:“宫保爷,长命百岁。”

这话并没有说得很大声,但在一片安静中黄石还是听得很清楚。他脚下虽然没有丝毫的停留,却扭了一下头,笑道:“九爷,您也长命百岁。”

黄石和他的部下蹬蹬地走下楼样,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楼梯下面后,一向反应灵敏的九爷这才回过味来。九爷扑通趴倒在地面上。手里的酒碗也甩了出去,在地扳上滴溜溜得直打转。丝绸商人冲着朝廷二品大员消失的方向大叫起来:“宫保爷折杀草民了,小人这可当不起啊!”

这喊声传入黄石耳中时,他已经快走到了酒楼的店门口。酒店老板刚才在厨房里正忙活,耳边听到似乎黄石来了,也没闹清是怎么回事就腾腾地从后面冲了出来,斜里往前一插正堵在大门口。好个中年胖老板,刚才身上的棉绸小袄已经不见了,现在他头扎一方白抹布,腰上系着灰色地大围裙,高高挽起袖管,右手里紧握着一把尖耳剔骨刀,一尺多长的刃上还正住下滴血。

老板窜出来堵住门以后就直眉瞪眼地往街上望,找找哪个人像黄石,嘴里兀自嚷嚷着“哪个是黄宫保?”。他手里的剁肉刀犹自握得紧,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把站在他背后的太监吓了一个哆嗦,跟着就是勃然大怒,手里的拂尘向着胖老板一挥:“哪里来地狂徒?来人啊,给咱家叉将了下去……”

“且慢,”黄石笑着在那公公肩膀上一按,又止住了几个就要上前叉人的禁军官兵。他对老板拱手一礼:“多谢阁下相送,足见盛情。”

胖胖的中年人正要说话,他身后的伙计赶了上来,就手推了老板一把:“爷,您还拿着刀呐。”

酒楼老板闻言连忙低头往自己手上看去,接着就是全身一震,手一松刀就掉到了地上,人也连忙退后了两步闪开店门,扑通就跪倒了下去,脑袋扎向地面:“草民并无歹意,请宫保爷恕罪啊~~~”

黄石抢上了一步把胖子从地上扶了起来,然后哈哈一笑就大步跨出了门槛,跳上了马昂首而去。

一行人离开的时候,九爷拼命从二楼窗户探出了身体,扯着脖子往大街上喊:“看啊,看啊,那就是万人敌黄宫保!”

伙计们扶着惊魂未定的店老板在椅子上坐下,还急忙给他端了一碗人参汤补补中气。另外一个伙计一边把地上的刀收好,一边有些后怕地说:“冲着黄宫保舞刀子,啧啧。幸好宫保爷不和咱爷计较,不然今天这事儿轻不了。”

“你懂个屁!”胖老板猛然发了一声吼,脸上露出一幅鄙夷的表情:“宫保爷能在百万大军里杀个七进七出,他老人家哪看得上我这把破刀片子啊。哎……”老板摸了摸自己的大光头:“别说我拿把切肉刀了,一百个人拿一百把砍刀上去也是白给啊。我有啥能耐呀?宫保爷捏死我不就跟捏死只蚂蚁一样么?”伙计赶紧低头连连称是。

接下去不少天,这座酒楼生意兴隆。店老板冲着客人绘声绘色地把他的历险记讲了无数遍,情节越来越精彩,他自己在故事里也从一个普通人渐渐变成了先知先觉的诸葛亮,自称禁军上来拿他的时候,他还能和黄石谈笑自若。

黄石一行从酒楼向着紫禁城驰去,禁军鸣着锣在前面开道,京城的百姓们围拢在路旁,翘首望着土道上马队扬起的滚滚黄尘。黄石作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一直随着太监进入大明门,市民仍聚集在门外不肯散去,兴高采烈地把他们刚刚看见的形象和以前说书先生讲的情节加以比较。

进入紫禁城以后,有的太监赶去通报天启,还有地则帮助黄石更衣换甲。他们早在去找黄石的时候就派人去过黄石下榻的驿馆了,等天启传黄石觐见的命令再度下达时,黄石已经换好了自己的将军盔甲。

走到正殿内,黄石按照礼部官员的教诲,目不斜视地冲着正面笔直跪倒,叩首的同时大声唱道:“微臣黄石,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略带急迫的声音传入他耳中:“黄卿家平身。”

“谢皇上。”

站起身来以后,皇帝又下令给黄石搬凳子坐。等他再次谢过并坐稳了以后,天启就随口介绍了屋子里的另外的几个官员给他认识。坐在天启御座左下首的是大明公司现任总经理、内阁首辅顾秉谦。排在他后面的另外两人则都是内阁次辅,分别是丁绍轼、冯铨。这三个老头都满脸肃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了黄石。

董事长朱由校身后还站着秘书处秘书长魏忠贤,魏大爷也是一脸严肃。别看老魏头在朱董面前连椅子也捞不到坐,但原本负责打扫卫生的魏大爷现在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顾秉谦总经理早已经恨不得搬去魏大爷的办公室住,以便天天及时请示,省得犯错误。

等手下几个臣子如同蟋蟀一般互相打量了一番后,天启再次开口:“黄卿家。”

黄石连忙向前一欠身:“臣在。”

御座上的天启脸上隐隐都是不安和惶急,他皱着眉毛问道:“毛帅和黄将军久与东虏交战,自当深知东虏虚实。今日黄将军明白回话,东虏到底有多少可用之兵?”

黄石吸了一口气就要说话,天启见状又急忙补充道:“黄卿家,朕要听真话,不要听好听地假话。”

“遵旨。”黄石沉声应道,接着就昂首对着殿内众人说道:“以微臣所知,建奴定制,年满十五而不满六十者,曰丁。分属八旗,曰旗丁。其旗丁少则不足五万,多亦不过六万之数;裹挟之西虏,亦不过万众;至于亡命之汉奸,不可远战。建奴三丁抽一丁,曰披甲,其数亦不过两万耳。”

听到这个数字后,天启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飞快地挥了一下手,就有一个太监捧着一个盘子走到黄石面前,上面装着几份手抄的奏章,重要的段落已经用朱笔在下面描出了加重线。

黄石把这些文件都大概地翻了一遍。毛文龙的预警报告是四万到五万、辽东经略府说得是四万、而兵部的细作也汇报说大致有五万之数。这些文件中还明白无误地指出后金动员了七个旗的一百六十个牛录。

天启一直盯着黄石的动作,他看黄石看完了就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首辅顾总经理。须发皆白的顾老头咳嗽了一声,黄石连忙抬头向他看去。

顾总颤颤巍巍地说道:“道路人有传言,东虏此次行师十万,黄军门怎么看?”

“必是夸大无疑。”黄石轻手轻脚地把几张纸又放回了盘子里,那个太监也一声不发,静悄悄地退了下去。黄石挺直腰杆双手按在膝盖上,冲着顾总经理笑道:“阁老,以末将之见,既有辽东经略府和兵部的邸报,那就不必再听什么道路人的传言了。”

黄石这番话说完后,顾秉谦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天启发出一声冷哼,从牙缝里挤出不善的音调来:“高第,果然是办得好差事!”

听到这声评价后,顾秉谦连忙掉头对皇帝说道:“圣上,高第才赴任不到一个月,此次他初掌军务,所以有点过于稳重保守了。”

看天启又哼了一声却不置可否,顾秉谦就又调头问黄石:“以黄将军之见,高经略此举如何?”

这话问得黄石心里直打鼓,他记得这高第是阉党的一员,而今天这满屋子的人,除了天启,可都是阉党的核心成员。黄石听顾秉谦话的意恩似乎是有为高第开脱的意思,但……如果他们真要为高第脱罪的话,为什么刚才没有人提前来暗示我一下呢?我在外面等了那么久,他们要想和我串通一把,明明有的是机会啊。

想着这些念头的时候,黄石又偷偷看了天启背后的魏忠贤一眼。那老魏头双手垂在身侧,眼皮微微下搭,仿佛老僧入定一般。脸上更是面无表情,一幅人畜无害的模样。黄石看魏忠贤一幅死气白赖的摸样,心里又是暗骂了一声:“老狐狸”,嘴里只好吭吭唧唧地说道:“回顾阁老,以末将之见,稳重没有啥不好,不过太稳重了也不太好。至于高经略运筹之能,实非末将能够品评。”

魏忠贤虽然一直看着地板,但黄石说得话他可是一个字也没有落下,心里也暗骂了一声“小狐狸”。其实高第玩的这手活把魏忠贤也吓倒了,毕竟高第是他不久前举荐地,如果高第把辽事搞得一塌糊涂他也不好说话。只是现在尘埃尚未落定,魏忠贤也不好跳出来横加指责,所以他原本打好了“能保则保,不能保则弃”的念头。如果黄石骂高弟的策略,自己就可以在中间说点各拍五十大扳的话。如果黄石支持高第的策略,他自然更为有利,万一出事可以把黄石推前面去做挡箭牌。

天启似乎对黄石的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他一按椅子扶手就站起了身。殿中的几个臣子也连忙都从凳子上弹了起来,看着皇帝开始在正殿里打转。绕着殿踱了几步以后,天启突然问道:“黄石,兵部右侍郎阎鸣泰不同意辽东经略的撤退令,已经请旨令宁前道率宁远三协原地坚守了。你觉得胜败如何?”

不用说,这宁前道的官员指得肯定是袁崇焕。黄石想也不想地回话道:“微臣在辽东亦有耳闻,宁远堡是孙阁部精心修筑的,还为它配属了十一门红夷大炮。微臣以为应有八成胜算。”

屋子里的人闻言都是一振。宁远堡控扼在辽西走廊的官道上,两侧是大海和山脉,只要宁远不失,北虏的粮道就绝对不会畅通。当年孙承宗挑这里作山海关的重关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天启脸上严肃的神情也随之一松:“黄将军就是认为能赢了?”

因为自己造成的历史影响,黄石拿捏不好天启现在心目中“大捷”的标准是什么,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以为,宁远堡虽然坚固,但辽镇多为新兵,王师的伤亡恐怕也不在少数。”

天启听完就又和顾秉谦交换了一个眼色。顾秉谦摸着雪白的长须,慢吞吞地转过来对黄石说道:“高经略想跟毛帅借用一下黄将军,想让黄将军先去山海关协防一段时间,直到确认东虏退走为止。不知道黄将军意下如何?”

黄石心想关宁铁骑只要肯认认真真打仗,老老实实守城,绝对没有守不住地道理。现在既然有袁崇焕在宁远,那山海关是绝对不会有危险的,因此他不打算去山海关浪费时间。而且黄石明知觉华有难,他也记得还欠赵引弓一条命。如果自己还是被扣在北京是一回事,但现在自己有机会进言再不说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阁老,”黄石微微提高了音调,但仍不失谦恭地对顾秉谦道:“末将以为,建奴此次入寇辽西,其目的在于掠夺辽镇的粮草、银两和军户子女。末将以为,此战胜负在于宁远,而不在于山海关。末将愿率长生子弟奔赴宁远,和宁远三协官军共进退。”

顾秉谦举目向天启看去,接着又偷偷越过天启的肩膀向后面的东厂提督看去。但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魏忠贤也没有抬头给他任何暗示,这让顾秉谦额头上不禁开始渗出汗珠。他假借咳嗽打暗号给丁绍拭、冯铨,但这两个家伙也都立刻低头看自己的靴子尖。

“黄将军,嗯,这个,老夫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顾秉谦既不敢坚持让黄石去山海关,又不愿意承担责任赞同黄石去支援宁远。他一面说着没有内容的废话,一面装出正在仔细思考的摸样。顾秉谦的政治智慧就是:天最大、皇上老二、魏公公老三,总而言之就是绝不自己出头拿主意。正所谓后人总结地:“多磕头,少说话”。

顾首辅一边海阔天空地表达着看法,一边默默祈祷有人能把话茬接过去。哪怕皇上臭骂他一顿也好呀,那他趁机喊两声“老臣该死”也就能对付过去了。可惜这次他打错了如意算盘,等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打断顾老头的废话。御座上的天启虽然不耐烦地换了几次姿势,但始终面无表情地盯着顾秉谦,看来是铁了心要从内阁这里听些有价值的意见。魏公公不用说一直保持沉默,另外两个阁老也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老僧模样。

既然没人肯接过这个烫手地山芋,顾秉谦也就只好继续胡扯到天荒地老:“……山海关大概可以容纳十五万官军,或多或少……老夫记得修宁远堡花了三百万两银子……圣上英明……黄将军英勇可嘉……高经略的折子写得还是不错的……东虏没有六万也有五万,没有五万也有四万,没有四万也有——”

“顾大人!”黄石终于忍不住了,他的话才一出口顾秉谦就如释重负地住嘴了。说时迟、那时快,大明公司的顾总经理立刻摆出和另外两位阁臣一模一样的表情。如果再剃个光头、挂上佛珠,以此时顾总经理慈祥、宁静的表情,就是自称佛祖转世都绝对有人信。

黄石单膝冲着天启跪倒,慨然大声奏道:“皇上,建奴虽有数万,但臣也有三千精兵。攻虽不足但自保有余。微臣愿赶赴宁远,与宁前道共抗东虏。皇上只须允臣三件事,便可高枕而候佳音!”

横扫千军如卷席第41节两帝

三尊大佛还保持眼观鼻、鼻观心的入定姿态,天启也懒得理他们,坐正了之后肃容对黄石说道:“黄卿家起来说话,有什么要求但讲无妨,朕一定会妥善思量。”

黄石也不和天启客气,在大殿上朗声说道:“谢皇上,微臣第一需要足够的海船,微臣的兵士还尽数在长生岛,以臣水营现有的海船,不足以把他们尽数从长生运往宁远。”

天启轻轻地点了点头,眼光一转就挪到了顾大佛身上:“首辅,天津卫有多少可用的海船?”

“圣上恕罪啊,老臣实在不知。”顾大佛一提官袍就要往地上跪,嘴里还不急不忙地说道:“老臣一会儿就去查,圣上恕罪啊。”

“好了,阁老请起,朕事先也不知。”天启示意顾大佛坐回到他自己的板凳上去,然后掉头对着一个小太监说道:“立刻去查天津卫的海船,速速回报。”

对小太监吩咐完以后,天启冲着黄石微笑了一下:“黄卿家请说第二件吧。”

第二件是关于觉华岛的。历史上努尔哈赤搬走了关宁军抛弃的大批物资,意犹未尽还攻下了觉华,歼灭了驻岛的四个营七千战兵;并屠杀了上万军户和驻岛的商人;烧了两千条船;抢走了八万余石粮食、十万余匹布、五十万两白银……

“微臣斗胆,请皇上下旨给宁前道,让他们立刻凿开觉华岛的港口坚冰,让臣的兵马能够在那里登陆。”黄石打算直接在觉华登陆,然后把人马统统转移到宁远堡里面去,再放一把火将觉华的物资烧个干干净净。为了以防万一,他还补充了一句:“皇上,最好加一句命令给觉华将佐,如果建奴抵达时微臣尚未到达,他们应焚烧积蓄,然后撤入宁远堡。”

天启笑道:“此事容易,朕这就下旨。黄卿家还有什么要说得。”

“最后一件皇上已经给了臣了,”黄石微微停顿了一下,偷偷回顾了身旁的三位专心吐纳的大佛:“臣只是想确认一下,皇上赐给微臣的银令箭是不是可以指挥所有五品以下地官员?若是有不高于二品的官员在军令方面和微臣起了冲突,是不是该以微臣地军令为准?”

天启听得有些迷惑,他皱着眉毛扫了下内阁大臣和太监,犹豫着问道:“黄卿家这是何意?”

黄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大声说道:“回皇上,微臣就是想知道,如果宁前兵备道、宁前道佥事或者宁前道通判和微臣在军事问题上意见相左,那到底是微臣听他们的,还是他们听微臣的?”

天启听了之后一下子变得默默不语,而三位大佛则同时抬起头来,一个个眼中都是精光四射。顾大佛首先出来搅稀泥:“圣上,我朝祖制,以文御武。尤其黄将军还是客将,若是强行让宁前道官员听黄将军恐怕不妥。但反过来说,老臣以为黄将军作为客将、二品的持节武将,若由五品的宁前道节制确实也有些不妥,所以还是互不统属为好。”

——互不同属就是各自为战。这还不如我听袁崇焕的呢。

听到这个愚蠢地建议后……好吧,这个建议已经很给黄石面子了,但他仍然忍不住抗声道:“皇上,顾大人所言极是,但万一宁前道和微臣相持不下,比如坚守或是出战,到底该以谁说为准?”

见黄石这么不识抬举,顾秉谦哼了一声,语气也变得不善起来:“圣上,如果不是黄将军战功卓着,老臣以为以文御武的祖制不可违。”

一边的丁绍轼对于黄石名声大振早就心里有气,现在看黄石一个区区武夫还敢争辩更是怒不可遏:“启奏圣上,老臣也附议顾大人所言。黄将军虽然不属辽镇管辖,但既然到了宁远,就理应归于宁前道统属。”

另一个阁臣冯铨看到场内气氛剑拔弩张,却也不愿意大家就这么打起来。他赶快跳出来圆场:“圣上明鉴,以臣之见,但凡遭遇军务,可以让宁前道和黄将军自行商量。黄将军和宁前道都是同僚,老臣相信他们自然会各退一步、以和为贵。”

冯铨的“各退一步、以和为贵”的主意本来就和顾秉谦的意思相符,丁绍轼也觉得黄石圣眷正隆,不给他一点儿面子也不好,所以这两个阁臣也一致叫好,对这种处理方法交口赞誉。

不过他们给黄石面子不意味黄石给他们面子。黄石冷冷地说道:“末将身为同知都督,就算被宁前道节制也没有什么。但敢问三位大人,如果主事、佥事、通判也和末将意见相左,末将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不合规矩,但给黄石一点权力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冯铨一笑道:“自然是以黄将军为主。”

黄石马上紧跟着追问了一句:“冯大人明鉴,如果下面地官员借口奉了宁前道的命令,拒绝服从末将,怎么办?”

这仗要面对的是努尔哈赤亲自统帅的后金大军,黄石首先怕地方的文官给他扯后腿,搞得战不能战,守不能守;其次因为他自从拜访过熊廷弼后变得信心百倍,觉得平定后金也就三、四年的功夫了,所以黄石不太希望袁崇焕上台来给这个进程增加变数,希望能在最后时刻剥夺袁崇焕上台的机会。

黄石偷偷回忆了一下:阎鸣泰的计划是用三个协布防整个宁远筑垒地区,朝廷根据阎鸣泰的方略,禁止从觉华等宁远外围据点作任何撤退。宁前道袁崇焕能指挥灵便的只有宁远堡的守卫部队,最终整个宁远堡垒群还是被努尔哈赤扒成了宁远一座裸城。宁远大捷确实斩首二百余具,但除了袁崇焕的直辖部队外,宁远地区的关宁军不仅在觉华被全歼四个营七千人,其他各协合计还报了一千战兵阵亡。

黄石默默的想:“当然,按照关宁铁骑的标准这确实能算是大捷了……可怜地袁崇焕后来被这帮垃圾坑了两次,第一次罢官、第二次千刀万剐。我不让他上台也是为了他好。”

这次黄石打算把所有地兵力都收缩回宁远堡内,多余的物资侥统烧掉,即使是这样损失也会比历史上小。而且集中了三个协的兵力加上长生军,说不定真有机会重创后金军。关宁军喜欢借火器打“不接触战争”,那让长生军上去拼命,他们在后面放放炮总该行吧。

不过内阁也坚决的不打算再退缩了,顾首辅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要按黄将军这个说法,就是巡抚和经略的命令也没有你的命令有力了?真是岂有此理!”

黄石觉得自己并没有破坏“大小相制”的规矩,也没有要求人事任免这样的大权,所以就顽强地继续争辩下去:“皇上,微臣只是希望宁前道能暂时配合臣的军令,毕竟臣已经打了五年仗了。一旦建奴稍退,臣就绝不再对宁前道说一个字的命令。”

想不到顾秉谦、丁绍轼闻言纷纷冷笑,他们嗤笑着讽刺道:“匹夫之勇,便打一百年又有什么用?”

“皇上……”

“够了。”天启打断了黄石的话,这时太监送来天津卫的海船报告,天启翻看一会儿,就叫递给后面的魏忠贤,让他安排海运问题。处理完了问题,天启直截了当地问道:“黄将军说说打算到了宁远怎么做吧,还有,能给朕什么保证吧。”

在黄石的概念里,关外除了宁远堡和觉华岛再无有价值的堡垒,其他诸堡垒不过是浪费钱财而已。实际上他甚至认为只修觉华一堡就够了。黄石向天启讲述了他的计划:把外围的城堡全部放弃掉,然后把宁远三协和长生岛两营集中在一起。如果后金兵力分散就主动出击,如果无机可趁也可以确保宁远堡。

在这番叙述里黄石还掺杂着解释了为什么要集中兵力,并提到了他个人对野战的重视。听了这篇议论后天启点了点头:“祖制,银令箭可以调动地方军马,节制五品以下官员,并没有说文武有别。”

说完以后天启一拍御座的扶手站了起来:“朕意已决,你们都退下吧。”

阁臣们退下时黄石也犹豫着是不是要跟着退出正殿,就在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太监走过来说道:“万岁爷要召黄将军单独奏对,请将军跟我来。”

这个太监把黄石一直领到了后面的兰台,天启旁边还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这孩子一脸的激动,显得跃跃欲试。黄石留意到他的身上穿着五龙袍。天启的目光里充满了溺爱,他指着那孩子对黄石说道:“黄将军,这是信王,他一直想见见你。”

黄石知道这便是朱由校地同父异母弟弟朱由检,天启二年被封为信王,连忙又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说道:“末将叩见大王,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

“谢大王。”

天启赐座以后对着黄石说道:“朕已经叫人去安排了,天津卫的海船接到命令就会立刻出发去长生岛。有一队禁军护送黄将军出京直奔天津卫,有一艘快船在港口等着黄将军。”

“皇上英明。”

天启微微一笑:“朕手下的百官,大多是干拿俸禄不干活的,幸好还有黄卿家你这样的,让朕很欣慰。”

“皇上……”

伸手制止了黄石的表白,天启朝着身边的弟弟若有所思地问道:“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听李娘娘讲过的故事么?还记得谁是住在燕京的第一个太后么?”

据东林党认为,李选侍最大的野心就是做太后,无时无刻不朝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努力。在这个罪恶企图被充满爱与正义的东林党挫败后,她在明史中也留下了一个恶毒的女人的名声,其罪行包括谋杀泰昌帝、毒打天启和崇祯的亲娘到死、阴谋篡位和淫乱后宫等。天启在位的时候懒得和东林党争论,只是把她奉养起来。而崇祯即位后曾极力为她鸣不平,并公开声明说:“皇考怜先帝与朕无母,故命李选侍抚吾等。其待先帝与朕如亲,吾等亦事之如母。至于殴打垂帘,纯属无稽之谈。”当然,崇祯说了也是白说,当他看到文官集团一如既往地拿移宫案当大功时,才明白他哥哥天启为啥从来都懒得替养母争辩。

黄石正在琢磨第一个在燕京的太后是不是成祖老婆地时候,那少年就大声说道:“臣弟记得,是被金人掳到燕京来的韦太后。李娘娘当时讲地是岳王的故事吧。”

天启宠爱地看着自己的弟弟,抚掌笑道:“对,你给黄将军讲讲这个故事吧。”

少年说话的声音很冲:“好。”

朱由检口中的韦后就是宋高宗的老娘。她被金兵抢到北方后受尽了凌辱,还被迫给金兵生了两个儿子。韦太后在这段最黑暗地生活中,一直听金人提到一个宋朝的大将叫“大小眼将军”,这个大小眼将军很是厉害,金人对他都是又恨又怕。

随着宋军的不断壮大,金人对宋国俘虏的态度也在不断地转变。金人愿意议和了,他们希望和平了,还把高宗的老娘和老婆从奴婢中拣了出来,给她们修了专门的屋子,后来又派来仆役并提供较好的食物。韦太后虽然不知道这个大小眼将军是谁,但也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后来应宋高宗的要求,金人把韦太后放了回去。回到了临安以后,韦太后第一句话就是要见‘大小眼’将军。但是旁人告诉她,大小眼将军不在了,大小眼将军被朝廷杀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就停了下来,语气里充满了哀伤。

听着弟弟复述儿时听过地故事,天启脸上也满是遗憾和惋惜。他感觉自己的眼眶又像第一次听这个故事那样变得湿润了,于是就赶快掉头大声问黄石:“黄将军可知道大小眼将军是谁么?”

黄石声音也变得苦涩:“以臣之愚见大概是岳武穆岳爷爷吧。”

“正是。”天启长叹了口气。岳飞因为有眼疾,所以眼睛一个大一个小。金军一看见这个显着的特征就会大呼小叫地互相警告——这个厉害的家伙又来催命了。

“韦太后听说大小眼将军没有了,立刻就难过得生了重病,后来身体也就不行了。”天启感叹了一会儿,对黄石正色说道:“黄将军可听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么?”

品味着皇帝话里面的意思,黄石鼻尖上开始透出冷汗来,他起身跪下:“微臣斗胆,敢请皇上明示。”

天启慢悠悠地说道:“黄将军手下兵不满万,但已经有人上奏折说卿家不爱财货、不蓄奴婢,恐志不在小。”

虽然已经是农历十二月,黄石仍感觉汗水沿着鼻梁缓缓聚集,眼看就要滴落下来了,他垂首向着地面,说道:“微臣一片愚忠,可鉴日月,伏乞皇上明察。”

天启长身而起,怒道:“朕不是赵构!”

周围的太监顿时都吓得跪倒了一片,朱由检也有些惊慌地站起了身,小声道:“皇兄,息怒。”

“朕不是赵构……不是赵构。”天启缓缓走到黄石身前,亲手把他扶了起来,让他坐回到板凳上:“黄卿家,你好好地去做,不用管别人怎么说。等平了东虏之后朕还要靠你去平奢安之乱。”

嘴里说着话,天启就把自己腰上的佩剑解了下来,双手捧着递到了黄石眼前:“朕的天子剑,黄将军这就拿去吧。朕要将军把它时刻佩戴在身,让朕的剑能够饱饮乱臣贼子之血。”

黄石忙不迭地跪倒,双手把尚方剑接过来举过头顶,朗声说道:“微臣遵命,谢皇上隆恩。”

一边服侍的太监也忙着往起居注上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帝赐尚方宝剑与黄石。

“五品以下官员,卿在紧急时刻可凭此先斩后奏;三品以下官员,卿亦可凭此停职弹劾;卿的专奏,通政司和司礼监不得阻拦。”天启给黄石念叨了一遍尚方宝剑的用途,然后又微笑着勉励道:“日后朕必不吝公侯之赏。”

听了天启的命令,黄石小心地把剑系在了腰带上。此时他心中最后的顾虑也算是烟消云散了。黄石面向天启大声保证道:“皇上放心。臣在辽东,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一边旁观的朱由检闻言变色,急匆匆地插嘴道:“黄将军,出征在即,不宜说‘死’字。”

说完后他脸上一红,连忙又对天启谢罪道:“臣弟失礼了,请皇兄恕罪。”

“御弟何罪之有?”天启哈哈一笑,精神振奋地大声说道:“黄卿家,你今日为国立功,必能福及子孙百代。朕不食言,绝——不食言!”

十二月初九,黄石奉命急返长生岛,渡海援助宁远。